图/王斌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媛 实习生 谭诗兰
新学期刚开始不久,有的孩子就养成了“坏习惯”:频繁眨眼、清嗓子、抽鼻子、耸肩、点头、做鬼脸等。老师制止,家长劝阻,但事与愿违,孩子是故意捣乱,你们不听话吗?
为了杜绝这些不良习惯,家长们曾带孩子去过眼科、耳鼻喉科,但检查了一轮下来,均未发现任何问题,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梅提醒,有些行为并不在孩子意志的控制范围内,有些动作看似奇怪,但其实是抽搐的信号。
图雷特综合症在男孩中更为常见,最常见于 7 至 12 岁之间。
7岁男孩涛涛(化名)刚上小学一年级,上课时,老师发现他喜欢频繁眨眼、抽鼻子。涛涛妈妈以为是过敏引起的,带孩子到医院眼科、耳鼻喉科就诊。老师检查后发现,涛涛不停地做这些小动作,还扭脖子。涛涛父母经常提醒他不要眨眼、扭脖子,甚至还会训斥、打他,但涛涛的小动作却越来越频繁。
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经过医生的认真沟通和检查,涛涛被确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张梅介绍,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重复、无节律性的肌肉抽搐或发声抽搐,如频繁眨眼、撅嘴、清嗓、点头、翻白眼、发声、摇头、耸肩、咳嗽等。抽搐患儿以男孩居多,以7至12岁儿童最常见。
在张梅的建议下,涛涛父母通过增加家庭沟通、减轻学习压力、保证良好睡眠和充足的户外活动等做出调整,涛涛的抽动症状得到改善。
过度玩电子游戏可能会诱发和加剧抽搐
医学界普遍认为,抽动症是由遗传、免疫、心理和环境因素等共同引起的。
压力、强烈刺激、生活事件是目前诱发儿童抽动症的主要因素之一。母子关系不和谐、父母过高的期望、学业压力、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经历等都可能成为“创伤经历”。某些未来的生活经历或刺激会印刻在孩子的记忆中,成为抽动症的“诱因”。
有些抽动症患儿对某些环境刺激特别敏感,如感冒、咽喉痛、过敏性鼻炎、眼干、疲劳、惊吓、过度兴奋、胃肠不适、感冒、气温剧烈变化等,都可能诱发抽动症或加重症状。另外,长期频繁观看影视或过度依赖电子游戏等也是诱发和加重抽动症的因素。
“抽动症和多动症不是一回事。”张梅介绍,多动症全称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界干扰,容易粗心大意,健忘,部分孩子表现为过度活跃,经常话多,静不下心来,经常打扰同学,耐心差等。抽动症和多动症都属于神经发育障碍,但抽动症患儿更容易患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
抽搐的发生顺序通常为头面部-颈部-肩部-腹部-上肢-下肢-全身。抽搐症状时有起伏,有的加重,有的减退。抽搐的频率和强度时增时减,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并可因某些诱因而缓解或加重。
新的抽动症状可能取代旧症状或与旧症状叠加,如一段时间内眨眼,一段时间后点头,或眨眼和点头症状并存。
大多数抽搐不需要特殊治疗。
市民岳女士回忆,自己家孩子小时候总喜欢眨眼,她一度担心孩子得了抽搐症,十分焦虑。后来,孩子上小学时抽搐症状才有所缓解,上大学时症状彻底消失。难道是抽搐?“频繁眨眼不一定就是抽搐。”张梅说,如果只是短暂性眨眼,则可能是眼睛干涩或眼睛发炎。
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抽动症?张梅说:“如果孩子只是调皮搞笑,孩子可以控制搞笑的动作,但抽动症状是孩子无法控制的。”40%~55%的抽动症患儿在发生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会有先兆症状,主要表现为身体有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常不适感,抽动症患儿会通过抽搐和发声来试图缓解这些身体不适。如果强迫他们不动,往往会适得其反,抽动会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大多数抽动症是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比如一过性抽动障碍或者抽动症处于早期阶段,不影响孩子日常生活、学习的话,是不需要药物治疗的,此时需要的是细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咨询,比如调整学习环境,生活方式的指导,结合心理咨询、生物反馈、沙盘游戏治疗等,如果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孩子的抽动症状会得到明显缓解。
抽动症总体预后良好,约有50%的患儿在青少年期或成年期症状会完全消失,30%~50%的患儿症状可得到缓解。部分患儿可能残留轻微抽动,但这些症状不会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不会对患儿造成严重影响,长大后可以正常工作生活。另外,抽动症不会影响患儿的智力。
大多数家长因为孩子的抽搐而惊慌失措,过分关注并试图阻止孩子的抽搐,结果反而强化了抽搐。长期或严重的抽搐可引起患儿多方面的功能障碍,如自卑、退缩等,情绪上可出现焦虑、抑郁等。如果出现上述明显的功能障碍,应进行治疗。对于抽搐已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会活动的中度至重度患儿,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治疗,并辅以药物治疗。
为了预防抽搐,家长可以这样做
张梅介绍,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孩子或者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低下的孩子,更容易患抽动症;同时,家庭教养方式偏向惩罚性、严厉性、拒绝性、否定性、过度干涉性,家庭环境封闭、热情不高、娱乐少、矛盾多、缺乏情感交流的孩子,也容易患抽动症。
张梅建议,有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的家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学会适度忽视。不要过多关注或提醒孩子抽搐症状。你越是说或提醒,症状可能变得越严重、越持久。
仔细了解孩子抽搐的诱发因素,尽量找到可能引发或加重抽搐的情况和因素,如抽搐的时间、地点、当时发生的事件、抽搐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帮助孩子尽可能避免这些“诱发因素”。
做好家校沟通。向老师介绍孩子表现出来的抽动症特点,请老师引导同学接受、理解孩子的行为,有助于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和后续治疗。
调节家庭“小气候”。尽量保持家庭生活平和、幽默,避免挑剔,注意及时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深呼吸、放松等,另外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增加户外活动和同伴游戏等,都可以有效控制孩子的抽动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