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首相石破茂因cosplay魔人布欧而在中国网络出名,战斗力惨不忍睹。
在他正式上任之前,只要有一丝他的存在,就直接让众多机构闻风丧胆,纷纷逃走。股市震荡暴跌近5点,日元汇率大幅上涨。
看到大家都这么害怕,发布会上,石破茂茂赶紧安慰他:不要太惊慌,利率不会立即加息,通货紧缩先彻底消除。
加上鲍威尔紧急鹰派,美日股市再次上涨。
然而情绪只改善了一天,今天就继续下跌。
光是听政客们说什么煽动情绪,他们还认真对待吗?
不是今天,一定是明天,最迟是后天。该来的迟早会来。
大多数人已经有一个共识:安倍经济学统治日本的时代即将结束。
1. 十年借贷和十年看涨增长
2012年12月,围绕核能和经济问题,安倍晋三击败自民党对手石破茂和时任首相野田佳彦,重新坐回首相宝座。
仅仅一个月后,即2013年1月,日本内阁推出了“超宽松货币政策”、“经济改革”和“扩大财政支出”三项超激进政策,共同组成了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
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印钞票。
超额发行的货币除了用于振兴股市、购买国债之外,还可以缓解当时日元汇率过高的问题,从而刺激投资。
短短两年时间,日元贬值超过40%,日经指数上涨超过130%。
雷曼兄弟再次暴富后想跳楼的人不计其数。
一组正在蓬勃发展。
但事情并没有完全按照预期进行。
最理想的情况是央行大量购买国债,让更多的资金流入银行体系,为企业提供贷款,扩大生产活动,最终盘活整个社会的活力。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通货膨胀是自然而然的。
这就是为什么刚刚接任央行行长的黑田东彦自信地提出了2%的通胀目标。
2013年到2014年,通胀确实有所回升,但只持续了两年,就立即陷入通货紧缩。
这是怎么回事?
水流向哪里不是由政府和央行决定的。
在股市繁荣时期,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大多数人更倾向于购买大公司的股票,凸显“稳”字。
东京证券一部的总市值一度超过泡沫时期的最高值。
当时,日本刚刚经历了20年的熊市,国内可投资的地方很少。即使企业有很多资金,也不会扩大生产。
要么定居,要么投资海外。
许多银行甚至向央行出售国债,然后购买美国债券,导致资金大量外流,根本没有助长通胀。
这是日本央行的原话: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内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很少。因此,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投资于外国债券。
因此,在这段繁荣时期,日本普通民众的工资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需求依然低迷,消费市场依然平淡,通货紧缩自然挥之不去。
这肯定行不通。
2015年9月,“安倍经济学”进入第二阶段,亮出“新三支箭”——“强劲经济孕育希望”、“育儿支持筑梦”、“安心社会保障”。
2016年1月,日本央行将基准利率下调至-0.1%,进入负利率时代。
简而言之,就是摆脱对大企业的依赖,支持中小企业,甚至直接向居民提供资金,以刺激市场需求和民间投资。
随后,日本股市持续上涨,日元持续贬值。
2016年至2018年初,日经指数上涨了50%,随后持续进入调整期。
通胀方面,虽然勉强告别通缩,但从未达到2%,物价和居民收入基本保持不变。
问题似乎都是一样的,而且不仅仅是大公司。
不仅是大公司和银行,中小企业和老百姓有钱的时候还是更有兴趣投资股市和海外市场,而不会用来扩大生产和消费。
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直到美元开始加息周期,日元加速贬值,带动股市出现三年繁荣,指数翻倍,一度突破泡沫前的最高点。
三波牛市共同构成了日本股市长达十年的牛市趋势。它们本质上是三波巨额损失的结果。
但最新的却是被动的。
此次,日本通胀长期以来首次突破2%目标,消费市场和出口数据也少有好看。
但短期繁荣的结束是什么是每个人都清楚的,并且在过去十年中已经发生过两次。
这第三次,大概率不会有什么惊喜。
那么,第四次放水?第四头牛?再调整一下?加更多的水吗? ……还没结束。
问题是,这个模式如何才能无限玩下去呢?总是有一个限制。
截至2024年6月,日本政府债务总额已突破1300万亿日元大关,公共部门债务占GDP的比例超过220%,私人和公共部门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高达400%。
如果继续增长,无疑会有难以忍受的时候。
最坏的情况,或许这一次就是极限了。
以京都市为例,财政调整基金已见底。就目前情况来看,最快到2028年可能会沦为“财政复苏集团”,即破产。
京都市长宣布京都市可能在10年内破产。
此时此刻,或许确实到了改变的时候了。
2、变革来临,空头狂欢
面对过度恐慌,石破茂在首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不会立即对利率发表评论。
有迹象表明,新政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确信自己已经克服了通货紧缩的威胁。
这两天,市场情绪缓和了不少,但担忧情绪并未消失。
显然,根据形势和新内阁的倾向,即使不立即宣布加息,也是迟早的事。
更何况,日本央行早在7月初就已经开启加息周期。
此前,多数机构预计日本央行最早将于12月宣布再次加息。
即使预测早,明年加息的可能性也很大。
我们常说,这可能是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最大的黑天鹅。
为什么这么说?
在宽松货币政策时代,日元是全球最知名的避险货币。
每当日本境外出现好的投资机会,国际资本就会借入大量日元,然后将投资收益转换为美元、欧元等资产,加大杠杆追求高回报;当风险事件发生时,进行相反的操作。将现金兑换成日元,赚取低回报。不管你怎么经营,都可以赚钱。
例如,巴菲特向日本央行借款超过1万亿日元,收购日本五家主要商社并进行金融套利。
但如果日元进入加息周期,上述方法就会变成赔钱逻辑。
随着日元汇率升值,大量跨国套利机构的损失将越来越大。为了偿还这笔钱,他们必须出售大量股票。
短时间内卖单激增会导致踩踏下降。
最大的受害者应该是日股和美股,因为日本国内外资本借了廉价资金后,主要投资在这两个市场。
例如,7月初,日本央行宣布首次加息时,日本股市暴跌12%,美国股市也下跌3%。其他外围市场及香港A股跌幅相对较小。
这些是某些事情。
3. 结局
客观地讲,日本经济在经历了十年的严重亏损后,经历了十年的繁荣期。失业率持续下降,出口数据小幅改善,股市进入上升通道。
年均GDP增长率1.2%虽然无法与昭和时代的辉煌相提并论,但至少止住了自1990年代泡沫破灭以来的颓势。
日本大和证券也曾预计,日元兑美元每贬值1日元,东京股市所有上市公司的利润将增加1980亿日元。
这就像在沙漠里当你快要渴死的时候给你两杯冰冷的蜂蜜水一样。它有毒,但你一定会选择喝它。
幸福地呻吟完之后,你想喝第二杯吗?
现在的日本恐怕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