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游轮在京杭大运河河北省沧州段航行。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游客参观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学生向非遗传承人学习拓印技艺。人民视觉 杨晨 摄
沧州市吴桥县大运河风光。侯旭乐(人民视觉)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河北省沧州大运河中段灯火通明,霓虹闪烁。
茫茫薄雾中弥漫着穿行的游船。从白石园码头乘船向北,跨过苍曲桥,听水流声,欣赏水幕表演,体验诗情画意的大运河。
一路旅行,沿途都有美丽的景色。运河两岸的堤坡上,利用灯光技术投影的《狮城玫瑰》、《芦苇河道》、《运河上醉沧州》等主题画面交替呈现。在各种颜色灯光的照射下,仿佛岁月倒流,昔日的运河繁华。这一幕浮现在我们眼前。
大运河沧州段全长216公里,是南运河的一部分。从河北省吴桥县六屯村出发,在青县六屯村北出沧州,进入天津。元代以后,成为京杭大运河。成分。
运河古韵悠长,如何唱出新风采?近年来,沧州市以河为线,以城为珠。线与珠连接,珠与面连接。扎实协调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同时,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以武术、杂技等沧州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重点,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传播相协调,老工艺能展现新风采,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精神得以绽放。光芒灿烂。
千年运河贯穿古今
运河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但它的美丽依然如故。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为征伐乌环,命董昭开凿平卢运河,这就是大运河沧州段的前身。 1800多年前,运河水就在沧州流过。”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刘保锁说,大运河沧州段保存了完整、原始的京杭大运河形态。运河,以及运河的弯道,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聪明才智。
据史料记载,东光县连镇谢家坝曾多次决口。清朝康熙年间,连镇谢家乡绅捐资组织人力,修建了一座长200多米、高5米的大坝,取名谢家坝。 “谢家坝建成后,这段运河再也没有决口,因此谢家坝成为了京杭大运河的世界文化遗产,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谢家坝旁边的展厅,解说员通过微缩模型为游客近距离讲解。
经过千余年的流淌,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沿线遗迹众多,不仅有马厂家河、邢集家河、结底家河等水利枢纽,还有10多个水运设施。桑园码头、莲镇码头等码头。
它不仅是一条水脉,更是一条文化脉络。元、明、清时期,每年有数百万吨粮食通过运河运抵北京,沧州的长芦盐、金枣、仓酒、泊头鸭梨、玉河棉花等产品也经过这条运河。这条南北经济大动脉,将货物运往全国各地。”刘保锁说,大运河上南北往来的商船不仅带动了经济,也繁荣了文化。
得益于大运河的滋养,沧州武术文化在这里扎根,并因大运河而闻名于世。据史料记载,隋朝以后,沧州镖局、宾馆、航运等相关产业也随之发展和繁荣。明末清初,沧州武术十分兴盛。当时沧州武林高手大多从事押运机构、押运货物的工作。他们以高超的武术技巧在业界享有盛誉。
“沧州武术高手在科考中的成绩也非常耀眼。据统计,明清时期沧州共产生了1937名武术学者和武术考官。”沧州市体育局武术科科长薛振东介绍说,如今,沧州的武术、拳击兵器有53种,占全国129种武术、拳击兵器的41%。国家。 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命名为第一批“武术之乡”之一。
“十方九杂技,出自吴桥”。吴桥县的杂技文化也与大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吴桥杂技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近2800年的历史。大运河的开通,为吴桥杂技演员走向南北创造了机会。通过大运河,吴桥杂技去了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吴桥杂技名扬天下。 “大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祖先靠着大运河演艺养家糊口,也把吴桥杂技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从小听着祖先沿着运河走南闯北的故事长大的彭立新,现在已经成年了。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的演员。
运河流淌不息,文化延续。繁荣的运河交通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截至目前,沧州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5个。
辉煌文化重在传承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位于沧州市运河区,背靠运河水,毗邻园博园。馆内共陈列非物质文化遗产1022项。是目前大运河沿线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地。 。
“以‘运河’为主题,设立了‘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陈列馆’、‘船月过沧州——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陈列馆’、指尖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河眼雪博物馆展示馆’等区域,游客不仅可以体验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还可以体验沧州特色民间艺术和古城遗产。”游客服务部负责人朱英清说。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从徽派建筑到黄梅唱腔,从木版年画到泥人……大运河流经省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展品一一呈现。展厅不仅有流经沧州的运河印记,还为我们勾勒出大运河从南向北流淌的文化脉络。沧州实验小学的学生李嘉辰喜欢经常来到展厅,与运河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里了解运河、了解家乡,我感到自豪!”李嘉辰说道。
为了更好地传承灿烂的运河文化,丰富市民和游客的参观体验,展厅还设置了木版年画、香包制作、活字印刷等非遗项目体验区,让人们更好地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玩得开心,体验运河文化的魅力。
不仅在展厅里,运河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运河两岸人们的生活中。
去大华工业遗址文化区观看文艺演出、去园博会欣赏园林美景、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乐趣……沧州以大华等新地标连接海峡两岸工业遗址、园博园、百狮花园、运河公园。生态之美促进了运河文化的传承。
“现在,大运河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迷人!”热爱摄影的沧州市民宗增顺,用镜头记录了30多年来大运河沧州段的巨大变化。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过去三年里。”宗增顺说道。 2021年以来,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下快进键:大运河沿线全面开展河道清淤、岸坡治理,动态清理沿线“散乱污”企业,大运河核心监测区域所有村庄均实现生活污水处理。控制...
“近年来,沧州在保持大运河面貌真实性、独特性的基础上,创新机制,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主任李金泰介绍,以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为载体,沧州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格,打造“1+6+” “1+1”规划体系,编制《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名录》,完成泊头沉船、南川塔沉船等考古勘探,以及沧州号等文物古迹修复铁狮子、泊头清真寺,建立了文物巡查机制,构建了“修缮+保护”管理体系。同时,沧州市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归档,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完成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工作,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基地和继承制度。
加强建设惠及民生
大运河沧州段全长216公里。沿大运河,两侧有堤道,全长308公里,宽度近6米。散步、骑行、跑步……傍晚时分,绿荫掩映下的底定路显得格外热闹,前来休闲健身的人们络绎不绝。
不久前,沧州市成为河北省唯一获得大运河国道建设项目资金支持的地级市。共有4个项目纳入本次国家支持范围,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3亿元。
去白石园公园的篮球场打一场比赛,去运河公园的智慧健身活动区科学锻炼……晚上,同样热闹的还有大运河沿岸的串珠生态公园。运河碧波荡漾,两岸都是花园。截至目前,沧州大运河沿岸已建成各类生态公园20余个,总面积约1.7万亩。
“依托园博园、百狮园、运河公园等区域,沧州将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完成‘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总体规划。 “建立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合作机制,共建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交流中心。”李金泰表示,为推动大运河沿线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沧州还将加强京杭大运河城市段的旅游和通航,提升京杭大运河城市段的服务水平。功能,开展灯光秀、集市、音乐节等系列活动,打造精彩的城市中轴线。
为优化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文化旅游体验,沧州大运河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制定旅游新线路,吸引游客和市民游览运河、欣赏美景、领略文化。 “公司制定了一日游、二日游,将大运河市区段的烟花与流经各县(市、区)的特色文化、景点结合起来,力求给市民带来更多的舒适和精彩和游客。沧州大运河文化旅游体验。”沧州大运河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静亚说。
运河滋养着人们,人们保护着运河。 “我们要把运河真正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景观河、生态河、文化河。”李金泰表示,未来,沧州将以文化为先导,以文旅融合为路径,不断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人民日报》(2024年10月06日第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