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采访|四位专家“请教”海水入侵
近期,我国北部海域突然出现异常涨潮,多地发生海水入侵。海水入侵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无风无浪”?今后这样的现象还会频繁发生吗?新华社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克、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首席气象服务专家朱鼎震、环境学院院长姜文生中国海洋大学理工学院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下水教授。专家郑熙来等解答了网友关心的问题。
新华网:这是北方冬季首次出现海水入侵吗?
魏克:海水入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以前也出现过,尤其是秋冬季节。这几年也有新闻报道。如果你向前看,你就能看到它。只是这一次,情况特别严重。
新华网:这次大规模海水入侵的原因是什么?
朱丁震:范围大只是说明它不是局部的天气现象,因为天文大潮的影响在整个沿海地区都是同期发生的,说明天文大潮是主因。
姜文生:风暴潮引起的海水溢出,淹没了陆地。总体原因是在天气过程的影响下,主要是大风或气压突然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而且海平面每天都在升降。然而,风一吹,就会带来额外的坎坷。然后涨落再像潮汐一样叠加到正常的涨落上,成为最后看到的水位。
新华网:天文潮汐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次为什么会导致海水流入呢?
朱鼎震:这次入侵是天文潮造成的,北方可能会出现一些助长天气现象。北纬40度左右有高压入海,为近岸风。南方气温约15度,台风正在形成。一个是高压,一个是从南到北的低压,导致这次水量的增加更加明显。
新华网:天文潮汐和风暴潮等天文气象现象同时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魏克:天文潮汐、风暴潮和超级月亮并不是很罕见,但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罕见的。
朱鼎震:在天文潮的时候,我们碰巧遇到了台风,或者说碰巧遇到了这种高低压形成的明显的偏东气流。这是相对随机的。
新华网:为什么这次“无波无澜”?
魏柯:很多人都觉得好像没有风,怎么会有这么大量的海水涌进来。外海的风还是比较大的。大潮期间,公海风力约为8至9级,会导致海水向内流动,造成非常强烈的海平面上升,出现入侵现象。
姜文胜:风暴潮发生的频率很高,即使在北方也是如此,但频率较低。不要以为没有风就万事大吉。这还会引起余震,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
新华网记者:网友问,海水入侵是地震海啸造成的吗?
魏克:海啸一般是由地震或海底地质活动引起的。但目前尚无在此过程中任何地方发生地震或强震的记录。相反,有非常明显的天文潮汐和气旋活动的证据。
新华网:与地下水位下降有关吗?
郑熙来:我觉得关系可能不会太大。极端天气影响更大。
蒋文胜:地下开采不是主要因素,也不是驱动因素。
新华网:海水入侵会影响地下水和土壤质量吗?
郑熙来:肯定会有影响。由于海水侵入地下含水层,会造成地下水质量下降或污染地下水,引起土壤盐碱化,还会造成湿地退化。
新华网:随着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加速等因素,海水入侵是否会成为新的频繁灾害?
朱鼎震:天文潮是某种天气环流推动的,这只是一个巧合。海平面上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更精确的预测才能引发灾难。不能仅仅一次两次就确定为趋势。
新华网:对于这种极端情况有什么规定吗?以后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吗?
魏克:全球变暖将使极端天气变得更强、更频繁。由于全球变暖,目前海平面已上升约20厘米。听起来不多,但在一些特殊的地形条件下,当海水涌向岸边时,它会逐渐放大,使潮汐变得更严重、更严重。
新华网:今后对于此类事件是否有一定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可行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蒋文胜: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预警、防灾减灾体系,但是我个人觉得,随着气候变化,我们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一些创新。如何更好应对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新影响。我们不能对北方发生的风暴潮抱有侥幸心理。我们还是要注意提高认识,关注这个事情。
新华网:回顾这个过程,有哪些规律性?
朱丁震:确实,沿海地区,特别是海拔比较低的地区,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一些预测预警的原则,确实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我们真的应该长期坚持下去,所以要做好适应的准备。
魏克:另外,加强堤防建设也要做好一些适应性工作。如果我们采取一些自然的解决方案,比如保护沿海地区的红树林、海草和沿海生态系统,就会大大缓解。还要提升相关预报预警水平,多做宣传,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