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27日,总部位于临港新区的中曼石油在巴格达与伊拉克石油部、伊拉克中央石油公司签约,正式拿下两个油田开发合同。这笔“大交易”再次展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运营的能力。随着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和信心不断增强,临港新区作为对外开放新高地,正在引领企业“走出去”潮流。
这是伊拉克政府六年来最大的油气区块招标——29个区块,其中26个勘探区块和3个开发区块。中曼石油一举拿下其中两个开发区块。与勘探区块的不确定性相比,开发区块已知地下有石油,因此无需打开“盲盒”,短期内就能看到经济价值。中曼石油新项目部经理刘路兵表示:“与勘探合同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开发合同风险较低,投产较快,效益有较高保证,而且三到五年内即可开始生产。” ”
经专业团队初步评估,这两个区块的储量和资源量均超过10亿吨,潜力巨大。中国70%的原油依赖进口。去年进口原油超过5亿吨。预计这两个油田高峰时年产量将超过1000万吨。开发启动后,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 “这两个油田的员工人数高峰时将达到2000至3000人。按照80%至90%的本地化要求,意味着将为当地新增就业岗位2000多个。我们每年的投资将达到10个。”超过1亿元,将对当地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中曼石油高级副总裁叶继峰说。
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渴望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然而,“走出去”的第一步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却是艰难的。比如,位于临港新区的新材料企业今飞碳纤维科技7月份决定在越南投资建厂时,仍然完全没有方向。
轻质高强碳纤维预浸料广泛应用于医疗、航空、轨道交通等行业。金飞碳纤维科技公司希望以越南为基地,利用新材料产品拓展东南亚市场,但越南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在哪个园区,北方还是南方,海外投资资金流出的过程,如何合规运营等等。我们也跟国内一些领先的咨询公司进行了沟通,他们可能对我们的目标不满意。” “如果规模太小,就不愿意接这个业务。”上海今飞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明表示。
企业要成功“走出去”,至少需要银行、保险、人力资源、律师事务所、税务等16个领域的服务。为精准满足企业“走出去”需求,今年6月,临港新片区建成“走出去”综合服务大厅,汇聚资源,为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这在国内也是首例。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首席运营官高澜表示:“当时应该有7家机构集体对越南企业本土化政策进行全面介绍,包括一些人才招聘等方面进行知识的集中输出,然后根据他的疑虑调整一批机构为他提供服务。”
您检查您的需求,我匹配服务。原本复杂的事情就这样高效推进了。四个月后,今飞碳纤维科技公司与越南海防市一工业园签订租赁合同,投资5000万建设两条生产线;境外投资备案材料也已上传至审批系统。
专业的服务结合丰富的海外资源,让企业找到了领军人物。短短几个月,参与“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的机构已增至115家。“我们平台还打造了‘走出去’特色产业套餐,一地一包。目前,可能还是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然后与一些重点产业结合起来,做的更加细化。” “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首席事务官王颖介绍。
今年1-9月,临港新区注册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9个,同比增长17.11%;中方注册投资额合计9.38亿美元,项目涵盖能源开采、跨境并购、投资建厂等。对于企业来说,能够走出去意味着能够与更多的专家竞争,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正如起步较早的中曼石油,从最初的日常钻井项目承包,到钻完井一体化项目的运营,在“走出去”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了高效、灵活的特点。凭借技术优势加持,拿下海外大型油田开发订单。 “我们在伊拉克这个大市场和国际油气大市场上与国际石油公司竞争和合作。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机会,未来能够在其他国家、其他地区获得更多。许多国际项目。这只是一个开始。”叶继峰副院长信心十足。
看新闻记者:陈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