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烟台高新区举办2021年烟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嘉年华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对接会。 当天,十余位线上线下专家完成了项目路演和对接洽谈。
建区之初,人才强区就被列为高新区三大战略之一。 自2011年国内外推出“蓝海人才计划”以来的十年间,将人才视为第一“战略资源”的高新区人才政策已三度升级。 目前,自主培养的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占烟台市的三分之一,人才工作两次成为山东省人才工作创新案例烟台最新人才,并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以高端引领,激发创新创业,产业与人才紧密结合,“智能高新”的人才名片更加闪亮。
政策“三级跳”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2011年,烟台高新区公布实施“蓝海人才计划”,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人才特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蓝海人才计划”实施办法》 、《深入拓展“蓝海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和一揽子优惠措施,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资助力度,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2018年,高新区首次升级“蓝海人才计划”,提供创新创业资金、一次性奖励、生活补贴等支持。
2020年6月,烟台市委、市政府印发《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高新区人才政策随后完成第二次升级,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
2021年,根据烟台市《加快吸引青年人才来烟台就业创业三年行动计划》,高新区人才政策完成第三次升级,全面落实烟台市制定的16条实施细则。市委、市政府,打造“顶尖人才库”,实现“亿元扶持、领军人才百万资助、青年人才数万元补贴”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对企事业单位从博士生到专科生的普惠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政策全覆盖,并在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服务等方面主动“增”自己。
触及天花板、脚踏实地,分类分层,人才梯队完整
“尊重人才、热爱人才、吸引人才,一直是烟台高新区的优良传统。人尽其才、人尽其才,一直是烟台高新区追求的最大人才效应。 ” 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于红岭表示。
高新区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坚持分类分层的思路,将人才分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创业人才、留学归国创业人才、高层次技能人才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人才梯队更加完善。 准确界定各类人才标准,分类提供不同支持。 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细则,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双招双引”工作的意见》,与“蓝海人才计划”相呼应,形成政策“组合”,突出“高原”优势。
据介绍,对于拔尖“天花板”人才,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重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拔尖人才(团队)项目,经烟台市选拔后,综合资助最高给予1亿元。 资金或直接股权投资支持1.5亿元。 同时鼓励企业和高校积极吸引和留住人才。 对通过定制培训引进青年人才的企业和高校(含技工学院)给予最高50万元的特别奖励。 对高等学校(含技工学院)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专项奖励,留住人才。 让外部高端人才进来,留住本地人才。
服务保障为支撑 平台产业为载体
热爱人才、珍惜人才、宽容人才,一直是烟台高新区的优良传统和追求目标。 近年来,烟台高新区实施了一系列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措施,让人才真正安心、安身立命、事业有保障。
财政支持方面,对经考核合格的高层次人才,可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人才贷款”。 在人才落户方面,对具有全日制普通中专学历、国家认可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实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 在住房保障方面,积极筹建创业小房作为人才公寓,统筹安排来烟人才的租赁和周转使用。 此外,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职称评定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解除人才后顾之忧。
为给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多舞台,烟台高新区系统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了孵化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投融资等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机构。 现有上述创新平台60余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为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级人才。
目前,高新区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成效显着,医药健康、航空航天与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海洋等主导产业实现人才集聚。 例如烟台最新人才,医疗健康产业人才相对集中的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聚集了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9人、硕士生913人、博士生105人,独立培养了5名国家级人才。高层次人才17人,“泰山系列”人才17人。 人们。
近年来,烟台高新区扎实推进主导产业集聚,快速补齐配套短板。 吸引了长城电脑、博安生物、新浩阳轴承、艾多美(中国)等一批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入驻发展。 为“智汇高科”人才品牌的发展提供更多、更高端的产业载体。 (大众报、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杨秀萍通讯员鞠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