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的外卖订单,请及时处理”
深夜12点,系统的外卖订单通知突然响起。四川达州区一家终端店店主李明(化名)被惊醒,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体按照顾客订单分拣商品。
李明说,这些枷锁都是他主动戴上的。近年来,随着即时零售的“火”越来越旺,黎明所在的区县也被美团外卖、饿了么等第三方即时零售配送平台覆盖。
看到越来越多的同行通过平台调动资源,让增长的“飞轮”转动得越来越快,李明去年也“搭上了车”。
一年多来,加入美团后虽然有所增长,但李明也付出了更高的代价。有限的订单量、高昂的流量费用、微薄的利润、不断增加的工作量……沉重的负担让他喘不过气来。过去六个月里,李明不止一次想离开实时零售,下架美团外卖店。
摆脱“3公里”的诱惑
李明加入实时零售,目标是“增量”。
近年来,实时零售势头强劲,市场越来越火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即时零售行业近年来保持50%以上的快速增长。 2022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到2022年将翻三倍。
完成一二线城市的市场教育后,即时零售开始向三四五线城市甚至县城拓展。
此外,2023年初,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联合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这让李明更加坚信即时零售是一条“康庄大道”。 “平时刷一下抖音、快手,就能看到很多商家已经尝到了即时零售的好处。”
越来越多的商店开始从事即时零售,并通过在线获客来增加收入。 2023年上半年,李明跃跃欲试,认为这条赛道前景看好,值得投资。“当时我觉得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利润。”
同年4月,在与美团、抖音等多家实时零售平台沟通后,李明选择与美团合作,正式进军市场。
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确实给李明带来了很多便利。
①扩大销售半径。推出即时零售平台后,这家原本只服务3公里外社区的小超市,现在几乎覆盖了整个县城。
②降低开店门槛。李明的店已经开了17年了。进店顾客70%以上是熟客,客源稳定且单一。为了寻求增长,李明一直想重新开店,但碍于选址和成本压力,一直迟迟没有行动。推出即时零售后,李明的烦恼就解决了。 “我完全可以在县城周边租一家便宜的店铺,专门做网购。”
③拓展更多业态。一方面是品类的拓展。要做即时零售,黎明首先需要改进的是SKU,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是业务的延伸。 “现在我们既是外卖商户,又是社区团购提货点。”李明说。
增长背后的“痛”
进入游戏两个月后,李明发现,连零售这花都有刺。
订单数量增加了,但为了扩大和稳定线上客源,李明投入了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精力。表面上,经营规模很大,但门店的成本和利润平衡点也越来越高。看来它已经陷入了“增长陷阱”。
①成本高
一是流量成本。一方面,加盟美团,李明需要支付第三方服务商费用,这些费用本来就很高。另外,平台佣金也在逐渐提高,现在已经超过20%,这严重压缩了他的利润。另一方面,且不说利润本身不高,美团平台后期的红包、会员机制等各种福利也开始从平台转移到商家身上。 “全面降准后,我们的利润直线下降,毛利润所剩无几。”
如今,几毛钱吸引流量的产品、购物满20元免费送货、每日折扣几乎成为每个商店的标配。其他商店都在打折打折,落后就意味着销量下降。正如李明所言:“消费者总是喜欢价格便宜、实惠,折扣最大的就买哪个。”更困难的是,你不能参加促销活动,否则平台就没有基本的流量。靠折扣或者打折的产品基本上是不可能赚到多少钱的。你只能用折扣来换取销量来增加你的存在感。
第二是分销成本。尽管平台分配了更多的流量,但并没有准确地限制在商店可以服务的三五公里范围内。 “1元的送货费就会失去很多客户,为了稳定客户群,我们自己送货,如果数量大、距离远,就需要更多的人工成本。”
第三是采购成本。门店SKU少、流量不足,导致李明的销量和客单价无法提升,进而影响平台流量推荐和消费者选择。李明透露:“我们经常面临因缺货而临时取消订单的情况,但时刻准备好充足的货源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②客流量低
尽管即时零售被视为新趋势,但线下超市、便利店进军线上平台的情况已经很常见。美团虽然是一个很大的流量池,但是都是一一分配到各个门店,订单量非常有限。 “早期,我每天都会登录平台关注我们的店铺,推荐频率其实并不高,高峰期推荐次数也很少,平均每月订单量不到100单。 ”
③时间长
对李明来说,白天线下客流量大,晚上线上生意好。晚上很多订单都是和烧烤有关的,而且大部分都是送酒的。 “以前我们店的营业时间是早上9点到晚上10点,有时我一个人就能守一整天,现在订单量太不稳定,关门时间也逐渐改成了凌晨1点。”对于一个人来说太多了,所以现在我们都必须在那里。”
与此同时,随着业务的多元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复杂化,李明的管理也日益显得力不从心。进入2024年,黎明即时零售面临高成本下的低增长和负利润。
李明表示,在消费市场整体疲软的背景下,即时零售是为数不多的增长引擎之一,但现在他觉得“鸡肋,放弃可惜”。
随着利润空间越来越窄,李明对即时零售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淡。
卖得越多,亏损就越多,商家开始自救。
李明的经历只是一个缩影。被即时零售困住的商户有数千人,比如南充南县酒商林文(化名)、巴中平昌县终端商户刘星(化名)等。
与实时零售平台合作,为了对冲高额佣金费用和相应的广告费用,你必须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产品才能生存。但实际情况是,县城消费者对价格本就高度敏感,送货费可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别说货比三家,熟人手里的价格都比平台上卖的价格低,这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刘星解释道。
“从长远来看,即时零售不会带来更多的好处。”林文认为,这是市场环境决定的。高端市场生活节奏快,即时零售需求大。在低线市场,尤其是县城和乡镇,生活节奏很慢,对即送服务的需求其实并不那么强烈。当工资不高、不加班的时候,他们更喜欢自己去线下大型超市购买。
李明能坚持下来,只是因为熟客比较稳定,没有租金压力。 “如果平台外卖佣金再次上涨,我们肯定会把美团下架。”
实时零售中,卖得越多,损失就越多,商家也在想方设法自救。林文和刘星都选择回归扎根社区,贴近消费者。 “我们的逻辑仍然是巩固熟人,在熟人的基础上发展,然后裂变更多的客户来稳定业务。”刘星说道。
刘星自建的团购业务做得不错。虽然即时零售平台已经下架,但刘星一直认同即时配送的逻辑。他建立了三个私人团体。对于进店购买的消费者,他会鼓励他们扫描二维码加入大群。刘星会对进入大群体的消费者进行进一步筛选,根据消费金额将其分为两个较高级别,并对不同级别提供相应的优惠。
此外,价格还需要考虑好感、面子、情感等因素。例如,除了严控价格的产品外,老顾客在正常销售期间,其他产品的价格也会得到一定的折扣。
后记
在熟人社会存在的县域市场,实时零售增长的土壤可能不够肥沃。
从他们的经验中,我们也看到,即时零售不仅仅是把商品搬到网上那么简单,还考验着商家是否具备一系列的能力和条件。
实时零售“触礁”、市场下沉的根本原因在于利润与支出的不成比例。
在县城市场,消费者在即时零售平台购买商品时,往往更关注产品和价格,对店铺的认知度相对较低。以降价来打开市场的策略并不是长久之计。低价吸引的顾客大多是逐利者,逐利性较强,缺乏忠诚度,无法支撑薄利多销的策略。
同时,由于县域地区消费者数量有限、业态结构相对单一,平台无法为商户提供足够的流量支撑,商户难以通过多元化的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面对存量竞争,即时零售平台对县域商户的赋能作用有限。县级夫妻店在选择即时零售平台时更有可能成为合作伙伴。
更重要的是,县域市场的开拓往往依赖熟人的社会关系资源。在这种模式下,能否与消费者建立稳定的关系是维持长期客户群的关键。即时零售平台更注重陌生人之间的交易,这与县域地区的消费模式明显不同。
回归社区是县域商家应对即时零售平台冲击、培育长期稳定客源的重要策略。从调查样本来看,明显的是,县域商家通过加强社区互动、提供定制服务、建立会员体系等,更容易加深与消费者的联系和信任,从而提升店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