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外国语学校食堂问题曝光:主体责任在校方,家长监督仅是补充

admin

家长的监督再好,也只是对管理机制的补充,主要责任时刻在学校

近日,上海市奉贤区世外教育附属临港外国语中文学校被曝在学校食堂食用绿虫、蜗牛和过期食品。11月28日23时许,奉贤区教育局就此事发布通知:敦促学校终止与原供餐企业的合作,选择优质企业提供临时供餐,并确保在调查处理过程中不影响学校供餐。

此事件曝光后,地方当局立即采取行动,拿出了处理结果,值得肯定。

《蜗牛食堂》_我想看蜗牛食堂_

在一些人看来,吃菜里的青虫、螺等异物并不是什么“大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显示了蔬菜的“有机”程度。然而,别说这种认知缺乏科学意义,很难接受吃异物带来的社会认知。即使在食品和饮料生产的最低标准下,也绝不应存在这些异物。毕竟,学生不会花钱购买与蜗牛和绿蠕虫“炖”的食物。

我想看蜗牛食堂_《蜗牛食堂》_

《蜗牛食堂》__我想看蜗牛食堂

绿色的蠕虫和蜗牛只不过是揭示喂养链漏洞的符号或隐喻。从食材的采购、食材的安全控制到采摘、清洗、烹饪到上菜,全链条没有发现青虫和蜗牛。这样的过程有点不可思议。

值得一提的是,食堂的问题是被家长发现的。有学生家长告诉记者,11月22日,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有的家长和孩子在食堂吃饭,有的家长在食物中发现了蜗牛和昆虫。之后,家长们去学校食堂检查,发现了过期的豆腐皮和发霉的调味料。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上一段的“食堂臭肉”事件,也是被“突然”来到食堂的家长发现的。

_《蜗牛食堂》_我想看蜗牛食堂

食堂的“调查”靠家长,家长干脆变成了“侦探”,这说明家长的监督比学校的自律更可靠、更有力。这个瘦小的事实,不仅让人对一些“敢闯食堂”的家长的机智竖起大拇指,也让人感到不舒服。

我想看蜗牛食堂_《蜗牛食堂》_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层面,不断有命令和办法加强学校食堂管理,“校长陪餐制”的呼声撼天动地,拆除师生餐的“墙”也不断发出呼吁。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学校没有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导致学校食堂的问题时有发生。在此类事件中,通常是互联网让学校知道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父母比学校更有能力和洞察力吗?当然不是,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没有“三头六臂”和“千里眼”。其实,家长的角色往往集中在食堂管理的末端。他们之所以一再成为揭露食堂问题的“第一人”,无非是他们敢于动人本色,敢于为了孩子与食堂“翻脸”。在他们身上,你几乎看不到妥协和宽容的元素。孩子是父母的“心”,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学校的饮食和生活。一旦有线索表明校餐有问题,家长必然会密切关注,绝不会放过。换句话说,父母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强的动力和责任感。

面对这种状况,进一步发挥家长的“食堂探案”作用,是形成和丰富常态化社会监督机制的应有内涵。如今,很多学校都有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志愿者也不时从家长中挑选出来,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类组织或角色的主观能动性,从更多的“大门”开始,配合学校监督食堂,就成为一个紧张的话题。只要学校勇于直面问题,能与家长携手合作,赋予家长更多的权力,家长就会愿意参与,共同做好“食堂探案”。

然而,家长监管制度毕竟只是管理机制的补充,而不是“全部”。学校食堂的经营管理主要责任时刻在学校。即便在统一供餐模式下,学校也要主动加强对食堂的管理,绝不能敷衍和形式主义。只要管理到位、监管到位、信息公开到位,就不可能天上掉青虫、青螺,食堂里就不能出现臭肉。

据报道,新修订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于 11 月 27 日投票通过,将于 2025 年生效。有了立法的决心,学校领导们“被迫”承担责任,重建食堂监管制度,打破师生之间的界限,向外界送去一个深刻的启示:学生安全吃饭的“诀窍”在于学校和学生休辱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