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发展迅速,内容多种多样,包括直播带货、医疗保健、法律咨询……此前有媒体透露,在直播间里,并非连麦的全部。网友们说的是真的。其中不少人都是“托人”,提升直播间气氛、吸引流量。业内也称这个群体为“麦手”。
一些消费者告诉记者,他们充值数千元购买课程后维权困难,因为他们相信了连麦的这些不实传闻。此外,记者调查发现,围绕“麦手”兼职本身,还存在依靠招人赚取佣金的招聘骗局。
连麦的“假”戏背后到底有哪些“真”陷阱?如何有效管理直播生态?
一次直播中,连三个麦人都是“麦玩家”
各直播间频频出现“麦手”乱象
“您好,我是张老师,情感主播……”
中午12点,一位自称“张老师”的情感主播开播。
走进直播间,接通的人是一位34岁的女子,名叫田。田女士说,丈夫去世了,她靠照顾孩子谋生,但嫂子总是给她介绍残疾人。 “礼物她都收下了,我不管想不想结婚,都得结婚。”
这次直播是一场比较复杂的“三麦”。随后,嫂子和姐夫走进直播间,诉说了自己的难处。
△《连麦》中的三个角色均聘请“麦玩家”来扮演角色
据记者了解,本次直播中出现的三个角色均由聘请的“麦手”扮演。 “麦手”是指进入直播间与主播互动的“角色演员”。
网络平台上有很多关于招募“麦手”的帖子。招聘人员王茜(化名)说:“有些情感主播需要人在直播间互动,他会找一些‘麦手’演员,有台词、有剧本,时间大概是十到六十分钟。”
记者在各大平台搜索发现,“麦收”不仅存在于情感直播间,还存在于法律咨询、课程教学领域。在养生直播间,主播教大家搓手,称这是“能量手”,即使隔着麦克风连着,也能帮助网友解决身体不适。
△某养生直播间正在用“能量手”解决麦不通的人的问题。
“正常情况下,单麦玩家的价格是每分钟50毛钱到1元钱。‘麦手’的领域特别广,包括感情、亲子、法律、化妆、相亲等。”一名在网上声称需要招募大量“麦手”刘成(化名)的男子说。
网络直播间“主播”付钱请人演戏值得吗?刘成表示,“麦手”不仅可以提高人气、活跃气氛,有的还可以通过怪异、血腥的剧本吸引流量后带来可观的收入。
国内某知名MCN机构合伙人告诉记者,不少主播除了带货、赚取打赏外,还利用“麦手”奇奇怪怪的剧本吸引粉丝,将流量引流到私域来盈利。 “播出后会有一对一的连线或者付费课程,可以在私域里变现。”
“麦手”背后有何陷阱?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记者发现多起因直播间持续连接麦克风导致冲动消费的投诉。来自四川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今年7月,她在某平台观看了一档规划素养课程的直播,声称可以从小学到高中使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王女士说:“在直播间,‘家长’会说,使用这门课程后,孩子从几十分到了90多分,效果很神奇。”
一时冲动,王女士花了近3000元给孩子买了课程。但并没有达到直播间宣传的任何效果。她想申请退款,却发现没办法投诉。
记者调查发现,“麦手”与主播合作表演夸张剧本。除了涉嫌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外,还引发了一些新问题——不少社交平台或培训机构宣传招募“麦手”,声称利用业余时间接单,可以通过兼职工作轻松月入数千。
△网络上招募“麦手”的促销活动截图
来自河北的杨女士告诉记者,因为朋友圈的推荐,她参加了一个名为“大众商学院”平台的兼职项目。据称,只要付给队长999元,她就可以通过写小说、宣传短剧等方式赚钱,当然,她也可以当“麦手”。
记者添加了多个招聘微信。正如杨女士所说,任何想成为“麦玩家”的人都需要先交纳“团费”或“组队费”,价格从200元到1000元不等。对方表示,加入团队就有现成的剧本和直播资源。
不过不少网友反映,加入这些所谓的战队时,选手多直播少很正常,而且他们赚的钱其实是他们靠拉人赚的钱。在招聘人员刘成为记者开设的“麦收”咨询群里,有类似每天多少天才能拿回钱的内容,鼓励大家交钱加入团队。
如何应对“麦手”乱象?
业内人士表示,“麦手”乱象一方面需要求职者敲响警钟,也需要直播运营团队在平台和相关部门的监管下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研究中心副教授、主任刘晓春认为,严重污染网络生态环境的内容需要更大规模的规范和打击。
如果大家都不知道连麦是假的,那么这种行为就涉及到虚假信息的传播,需要受到法律的管理和禁止。
如果直播间的观众只是看热闹,知道是假的,那么就要考虑内容本身是否有不良影响,比如低俗、血腥等,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管理。
转载自:“中央广播电视台中国好声音”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