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吃上新鲜的鸡蛋和鸭蛋,杭州的张爷爷(化名)在郊区别墅的空地上养鸡鸭,并上网学习如何科学喂养。看着一天天长大的鸡鸭,张爷爷感到很有成就感。
有一天,张爷爷突然无缘无故发高烧。他吃了退烧药,但没有效果。到了第四天,他已经对发烧有点困惑了。家人赶紧将他送往社区医院,体温高达40℃!
医生发现张爷爷肺部出现大面积炎症,血液中C反应蛋白比正常值高出30多倍。他被诊断出患有“重症肺炎”。情况非常危险。一定要尽快去上级医院诊治,否则可能会危及生命。
高烧背后的罪魁祸首
它们其实是精心饲养的鸡鸭
张爷爷被送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沉凌主任医师和团队给他检查时发现,除了头晕、有些气短之外,整体情况还好,但脉搏只有每分钟70、80次。 。
如果一个人的发烧达到39.0°C,脉搏应该达到90次/分钟-100次/分钟。如果病人的脉搏只有70次/分-80次/分,但体温升高2℃,脉搏不会增加30次。 /min-40次/min。此时,病人的脉搏称为较缓脉搏。很明显,张爷爷的脉搏不正常。这一系列的症状引起了沉凌的怀疑。他判断张爷爷可能不是普通的细菌感染。
沉凌进一步询问了张爷爷的日常生活,得知他在后院养了一窝鸡鸭,每天都给它们喂食、照顾。这条线索至关重要。根据症状,沉凌初步判断张爷爷可能患的是“衣原体鹦鹉热肺炎”。进行血液mNGS检测后,结果符合预期,DNA呈阳性,张爷爷正式诊断为“鹦鹉衣原体肺炎”。发烧衣原体肺炎”!
什么是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鹦鹉热病,又称“鸟瘟”,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它通常由野生鸟类、家禽和其他动物传播给鸟类的密切接触者。潜伏期一般为5-14天。
人类通过吸入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鸟类或家禽的尿液、粪便或其他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受到感染。
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很容易误诊、漏诊。特别是当重症患者接受衣原体检测时,鹦鹉热的诊断率可能会被低估并延误治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病死率约为1%,但重症患者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可达15%-20%。因此,早期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对于改善重症患者的疾病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幸运的是,张爷爷及时确诊,沉凌给了他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令人欣慰的是,服药第二天患者体温明显下降,头晕症状缓解,炎症指标迅速下降至接近正常。目前,他已顺利出院。
鹦鹉热并不罕见,很容易被误诊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并不罕见。人类经常通过接触鸟类或鸟类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而被感染。它的症状很容易与普通的呼吸道疾病混淆,如发烧、咳嗽、头痛、肌肉酸痛等。有些患者可能脉搏相对缓慢,就像张爷爷一样。但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与普通肺炎有很大不同,虽然有高烧,但以头晕、头痛等神经症状为特点,咳嗽、咳痰不明显,因此常被患者忽视。
沉玲提醒,随着冬季的到来,呼吸道疾病已进入高发期。除了警惕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外,饲养宠物鸟或家禽也是警惕鹦鹉热衣原体的时候。日常生活中,如果有鸟类、家禽接触史并出现类似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将相关经历告知医生,以便准确诊断。同时,在接触家禽时采取预防措施,如佩戴口罩和手套、接触后及时洗手等,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