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充满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因”,也是了解烟台40年辉煌历史的“密码”。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30多年来的发展,实现了从农业到工业化、从引领发展到带动发展的转变。改革开放是烟台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这是铁的事实。
秋天的浮来山色彩缤纷,硕果累累。
30多年前,1984年,时任副总理谷牧登上浮来山顶,指向东北。 “朝这个方向,我们会先开发2平方公里。”如今,从2平方公里的盐碱地起步的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奇迹般地成长为一座36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矗立在黄海之滨。
烟台1/40的土地,创造了全市1/5的GDP、2/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的国税和地方税收、1/2的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171个县市中排名第二。在商务部发布的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估中,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六名。
是什么造就了烟台开发区?
正是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强大动力和活力,让千百年积淀的“后萨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烟台开放的大门也突然打开,贯通新的发展周期,成为反映新时代烟台改革开放最耀眼的地标。
热情拥抱开放 跃进世界舞台
7月19日,烟台开发区发布的一则消息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烟台亚东标准件有限公司完成工厂搬迁,有望转型为烟台工业博物馆和创意产业基地。一年。
1985年3月开业的“亚东”,是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中引进的第一个合资企业。它是烟台开发区的“同行”,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辉煌成长。
30多年过去了,“亚东”在新时代迎来新使命,服务城市更新、原厂区“腾笼换鸟”。 30多年来,初心未变。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开发区再次站在了改革开放的前列。
改革开放是烟台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因”,也是了解烟台40年辉煌历史的“密码”。
让我们把日历拨回到1984年的春天。当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一些沿海城市召开座谈会,决定进一步开放烟台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在烟台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每个开放城市。
好消息传来,大潮激起黄海大潮。 1984年4月8日,烟台市委召开常务会议,立即决定立即启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和人才储备工作;研究组建筹备小组并制定发展规划。当年10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时,开发区总体规划已完成70%。
此后,经过30多年春风的洗礼,在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不断努力下,这颗春天的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昔日飞沙的“后沙旺”,奇迹般地崛起为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 ,登上世界舞台。
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林生表示,开发区发展的根本是对外开放,就是招商引资,吸引人才,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好到好。比如,我市第一台高品质整机从这里下线,第一艘万吨级以上大船从这里起航,第一台挖掘机从这里起航……特别是上汽通用东岳、浪潮LG、富士康三大龙头项目的引进烟台氨纶,推动烟台工业实现从上世纪的三环锁、北极星钟、飞轮罐“三件老东西”到本世纪初汽车、电脑、手机“三新”,带动了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两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形成。迅速崛起并快速融入全球工业体系。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烟台开发区实现了从农业向工业化的转变,从引领发展向引领发展的转变。改革开放是烟台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这是铁的事实。
——烟台看。 2017年,开发区实现GDP 1405亿元,超过其他五区之和,占全市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976亿元,占全市1/4;进出口总额1696亿元,占全市1/2以上;国地税收入279亿元,占全市的1/3。
——省内外比较。开发区GDP在全省171个县市(开发区)中位居第二。进出口总额高于济南等除青岛以外的15个城市。国家和地方税收收入均高于聊城、德州。 、泰安、枣庄、莱芜5个城市。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六名。
——放眼全球。开发区引进外资项目2100多个,其中世界500强项目80个。富士康、浪潮LG、LG显示分别位列全省外贸进出口第一、第三、第四位。海外,已建成中俄托木斯克工贸合作区、万华匈牙利博德经贸合作区两个国家级境外合作园区,占全省一半。
“毫无疑问,国家设立国家级开发区的初衷从开始到结果都是正确的,目的达到了,烟台提供了精彩的实践。”杨林生说道。
上汽通用东岳基地
产业升级加速支撑五大千亿支柱产业
“智能梦工厂”正在上汽通用东岳基地成为现实。昨天,东岳基地技改项目一期CVT变速箱厂房内,技术人员正忙着调试设备。
“项目从智能开发、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互联四个维度探索建设智能示范工厂,最终实现工程开发与制造成本、产品质量、物流等多重因素的跨越式优化。效率。”上汽通用汽车东岳基地动力总成厂厂长张建实表示。
从上汽通用东岳基地传来的是新时代开发区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的铿锵声:通过存量调整推动旧动能转型升级,通过增量优化加速新动能形成,加快打造烟台先进制造中心。 。
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加速升级。 “在汽车制造业,除了上汽通用东岳基地技改项目外,我们还抓紧规划启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项目。”开发区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冷静思说。在电子信息制造业,富士康正在加速多镜头模组、液晶面板等新项目,机器人产量逐步增加。目前,开发区以通用汽车东岳基地为核心、240多家零部件企业为支撑的汽车产业产值逼近千亿;以富士康、LG事业群为首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了近千家企业,产值近2.6万亿元。十亿。
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两大优势产业强势崛起。 8月10日至12日,“2018中国电子新材料产业发展峰会”在开发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梁军感慨道:“这几天,我强烈注意到烟台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充足的活力。”开发区聚集了新材料领域企业300多家,其中包括万华、泰和新材等4家上市公司的化学新材料产业。预计三年内产值突破1000亿。 。
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了荣昌、普罗吉、新时代等103家企业。拥有21项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成果,61个国家最高水平新药、医疗器械已获批和在研。下一步,开发区将适时启动生物医药拓展园区规划,打造国际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区。 2020年产值将达到600亿元。
智能制造、大数据、节能环保等潜力产业将扩大法规和产能。 8月16日上午,全市首个智能制造产业园在开发区正式开业。首批入驻企业40余家,入住率超过80%。今年以来,该区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力争建成智能制造产业园1个,引进培育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2家,建设工业企业智能化示范20家。工厂,带动100家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升级。
目前,全市重点打造电子信息制造、食品加工制造、有色及贵金属加工制造、高端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 2020年有汽车制造、医药健康5个开发区,年产值分别占全市1/3-1/2,开发区正在加快打造转型先导区。新旧驱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冷静思说。
强劲“第一动力”加速迈向“开发区高度”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王春德带来了“渤海红”、“青农2号”两个扇贝杂交新品种和扇贝新品种“青农金贝”。新品种的产量高于美国海湾扇贝。提高了 38-45%……
来到开发区采访,总有一些“意外”,总有一股创新的力量不断喷涌而出。王春德牵头的“海泉”水产种业项目计划三年内建成国家贝类研究中心和经济贝类种质资源库,包括杂交扇贝遗传育种中心和贝类分子遗传育种实验室。北方重要的贝类养殖中心。
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吸引领军人才、带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集群,开发区成立30年来,成功走出了一条“人才+项目+产业”的科技创新之路,推动了开发区从“开发区速度”到“开发区速度”。 “开发区高度”。
“人才+项目”,“Proji”模式最为经典。罗永章博士牵头创办普吉生物和普吉药业,达产后年产100万只肿瘤检测试剂盒和2亿支胰岛素管,并在人血白蛋白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才+产业”助力开发区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以新材料行业为例。以9名“千人计划”专家、4名“万人计划”专家、16名“泰山学者”和2700余名研发人员为核心,自主研发了35项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先进的核心技术,更多MDI、对位芳纶、液晶材料等5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三位。
统计显示,烟台开发区聚集了全市1/2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近1/4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市2/5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1 /4项发明专利。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8%,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烟台开发区以“人才集聚”为支撑的特色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宏大叙事的最新注脚。
烟台开发区创新活力的迸发,与当地市场化支持创新的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密不可分。开发区通过建立健全“金融投资为引领、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竞相跟进”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促进创新融合融合与资本的爆发裂变,为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释放出无限的活力和巨大的空间。
“管委会每投入1元科技,可返还税收18.9元。”烟台万龙真空冶金有限公司近年来的发展成为开发区政策资金撬动科技创新的生动案例。开发区金融科技连续五年支持万隆真空共计205万元,带动公司研发投入超过3000万元。公司高性能铜合金技术成功打破国外垄断,产值、利润大幅增长。四年来营业总收入已达4.7亿。上缴税金总额达1780万余万元。
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创新开发区”建设势头强劲。不久前,开发区推出升级版《2013年创新型开发区建设意见》。创新新政“40条金科玉律”解决了新时代制约开发区创新发展的人才梯队结构、创新创业载体等关键问题。 、新型研发机构等制定了特色鲜明、有力的政策,为开发区抢占新一轮改革开放制高点注入新引擎。
一段壮丽的旅程
1984年10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期开发2平方公里。
1985年3月,国务院发展办公室正式批准烟台开发区总体规划方案,3月20日开发区正式奠基。
1985年12月,华北市政设计院设计的一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基本完成,1986年开工建设。
1986年,山东省计委正式批准在开发区建设两个涤纶长丝、氨纶纺丝项目。
1986年12月,中共烟台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成立,简称开发区工作委员会。
1991年11月18日,彩云城市场举行开业仪式,成为开发区第一个成立的市场。
1999年1月26日,一汽大宇(烟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第一台发动机下线。
2001年4月30日,印发《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改革调整后,工委、管委会工作部门共14个,其中保留机构11个,更名机构1个,改变性质机构1个,合并机构4个,新设机构1个。
2002年2月2日,浪潮LG数字移动通信(LG手机)项目正式落户开发区。
2002年12月20日,“山东烟台车辆项目并购重组新闻发布会暨生产线启动仪式”在车身公司举行。山东省首款经济型轿车赛欧轿车正式下线。
2003年2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公布了2002年49个国家级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考核结果,开发区生产总值排名第九,实现了“十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比原计划提前了三年。
2005年8月12日,烟台出口加工区B区顺利通过国家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海关总署等9部委组成的验收组的验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0年底,烟台开发区税收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 2010年,东岳汽车税收收入突破14亿元,成为烟台市首家税收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
2011年1月10日,烟台开发区在国家公园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位列前六名。
2013年6月18日,“创新开发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66项科技项目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2014年8月16日,烟台开发区新材料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暨产业创新联盟启动仪式在德邦科技公司举行。截至目前,该地区95%以上的骨干科技企业成立了产学研联合体,实施产学研联盟。合作项目900多个。
2015年4月4日,同济大学、烟台开发区管委会、荣昌药业共同建立的“生物新药创制联合平台及开发区基地”启动。
2016年4月8日,东岳生产的别克远景汽车首次整车出口美国。
2017年3月3日,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落户烟台开发区。
2018年6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万华烟台工业园,强调国有企业要改革,坚持旧有。不会起作用。
砥砺前行 迈向新时代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开发区提出了“建设烟台市现代化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重点建设“三中心一示范区”,即: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城市品质示范区。
围绕“四个聚集”“三个载体”“一个支撑”,加快培育新动能烟台氨纶,增强核心竞争力。 “四个集聚”就是狠抓产业集聚、人才集聚、技术集聚、资本集聚,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个载体”分别是促进城市更新、烟台八角湾国际人才港、烟台八角湾蓝色种业硅谷。 “一个支撑”,就是紧紧抓住项目引进和建设的根本支撑。
在阶段性目标方面,确定了“一年大突破、三年大提升、六年大转变”的工作目标。所谓“一年突破”,就是瞄准建区35周年、40周年。 2018年在现有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对未来几年需要加快推进的重大工程进行统筹谋划,年底前实现突破。确保2019年、2020年启动一批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实现重大工程突破的“三年大提升”。到2024年建区40周年,实现“六年大转变”。不仅是项目建设,全区各项工作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系统谋划、加速突破。
联系方式/微信/电话:188535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