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温暖,看不到淮河边翠绿的麦苗。
12月13日,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双桥镇,种粮大户潘殿成驱车来到田间观看无人机给麦苗喷洒农药。 “这是我承包的三千一百亩地。我耕种、播种、喷农药、施肥、收割全部交给‘农民管家’,打药半天就完成了。”
双桥镇镇长张玉高告诉记者,双桥镇打造了万亩“大托管”农民增收示范片。
在寿县小店镇杨尾村,村民徐伟利正在麦地里除草。 “土地托付给村里,我为自己的土地‘干活’。”徐伟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的13.5亩耕地委托给了村里。每年信托收入6750元。加上劳动收入,家庭收入逐年增加。两万多元。
几年来,寿县小店镇“冬闲田”废弃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通过在全镇推广“大托管”,“冬休田”实行稻麦轮作。平均产量再创新高,16个村土地托管面积占比高达74%,彻底杜绝冬季抛荒现象。
记者在采访中反复听到的“托管”,是淮南市近年来积极探索的农业生产新方式。是一种基于“两委托、两跟踪、一条底线”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
“‘两委托’是指农民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村集体,并与村集体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签订托管合同,明确农民最低保障收入;村集体将集中的土地委托给专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生产。 .' “两跟进”是指生产要素跟进和配套服务跟进,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支持”是指创新粮食收入等保险产品,为适度宽松提供支持。 -规模化运营。”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吴振宇副主任介绍。
土地托管后,如何管理才能保证农业生产效率?
淮南市创新成立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公司,全方位参与“大托管”,协调生产要素,跟进社会服务。
“我们正在推广软麦种植5万亩,种子价格比市场价低20%,亩产500公斤到600公斤。”安徽农管家公司相关负责人项杰表示,该公司负责种子和农资的集中采购。消除中间环节,不仅降低了成本,也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粮食品种逐步统一,品质不断提高。如今,淮南市整合当地农机资源,计划建设20个农机综合服务中心。
“以前,由于地形复杂,各种因素的影响,耕地碎片化严重,村民各自为政,效益有限,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小田改大田后,耕地的利用率低,耕地面积大。”土地集中、相连,无论是选种、播种还是防灾,都可以进行机械化作业,既高效又省钱。”吴振宇说。
“委托”解决谁耕地的问题,“管理”解决如何耕地的问题,但农业生产风险如何保障?
“如果发生灾害,每亩地可得到200至600元的补偿。”曾经在上海打拼的李方勋回到家乡古北村,从村委会手中托管了827亩土地。目前,淮南市共有耕地3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312户,其中40岁以下的新农民占25%。
点击“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网络数字平台”,每个托管地块一目了然。通过数字化平台,全市实现了病虫害防治、产量估算、灾情评估、土地撂荒实时报送统计等“一张图”管理,并与银行、保险、金融等服务平台对接。农业材料和技术。
淮南市委书记任泽锋告诉记者,推进“大托管”,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谁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不断推动粮食发展。农业现代化。
(本报记者 常河马荣瑞 丁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