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2024学历史、诵和平、共朗读网络云班会开启

admin

“12月13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无法忘记的日子……”13日上午,2024年“学历史、诵和平、共读——线上云班会”正式拉开帷幕,来自更多江苏、辽宁、重庆、云南、江西、贵州、陕西等地50多所学校与多所国际友好学校举行线上班会,向世界传递“南京记忆”。

近期,为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和平、友谊、合作理念,江苏开展了以“不忘国耻、实现中华梦”让人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和平。 ,创造未来。

接过接力棒讲述历史,让记忆永存

12月1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家属追悼会在这里举行。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背后,是曾经鲜活的生命,是无法忘记的记忆。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是那段悲惨历史的见证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群体的人数不断减少,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有32人。自2022年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已向三批共32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颁发了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

幸存者后代正在成为传承历史记忆的主力军。他们要么走进纪念馆、校园,向观众和学生讲述家庭故事,要么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向世人还原那段历史。

曹玉丽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曹洪泰和张翠英的女儿。她也是第二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之一。曹玉立说:“我的父亲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历史见证者的使命,他时刻告诫我们,不要忘记被屠杀的亲人和同胞,要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加强学术研究,让历史说话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为了保存更多的历史记忆,南京大学口述历史协会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合作。 2016年,他们对51名幸存者进行了150多次采访和调查,形成了超过120万字的文本。材料。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积贫积弱的国家,每个普通人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经历了这样的历史,我们的人民更应该珍惜和平。”南京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副教授吴立松说。

从南京大屠杀的个案研究到宏观叙事,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到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在由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华人学会主办的报告中中国科学院近现代史学会、江苏省历史学会、江苏省学会南京大屠杀历史、民族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中心在“勿忘国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梦”联合主办会上,与会专家深深缅怀南京大屠杀无辜遇难者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和民族英雄,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决心。志存高远,远离和平发展道路。

“通过学术研究、纪念活动等多种形式还原历史事实,可以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遗产转化为当今弘扬和平精神、维护人类精神、反对战争暴力的共同信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连红表示,2018年以来,“不忘国耻、圆梦” “中国”学术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七年,推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

此外,还有《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大屠杀》、《拉贝日记》、《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保卫南京》、《家》等一批主题出版物《抗战书信》等也成为历史的有力注脚。

“思政大课”育人凝聚进步力量

“我们不会忘记1937年的南京,保卫历史真相,保卫更加繁荣的祖国。同学们,让我们铭记历史,自强不息;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12月7日,在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寇杀害的同胞安葬地东郊,南京市中山小学学生徐艳正在给学生们上实景思想政治微课。 ,让学生传承历史记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紫金草,被誉为“和平之花”,是人们追求和平的象征。 2024年紫草行动的主题是“播下和平的种子”。线上紫草行动公益服务平台推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视频图书馆”和“和平图书馆”版块,引导越来越多的人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不断汲取灵感。通过历史的教训得到加强。线下思政课辐射南京12个区,进入全国14个城市,完成思政课50余场。十年来,“紫草行动”吸引了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亿人参与网上悼念活动。

“通过实地参观和阅读分享,我对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坚定了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信念。我们年轻人应该继续为争取南京大屠杀而奋斗。”自强不息,更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要肩负起凝聚和平力量、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重任。”南京大学学院2011级新生欢浩源说。科技,参加《难忘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史实》阅读检索行动(第八季)后。

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属追悼活动到学术研讨会,从思想政治课到读书探索……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大中小学心中播下了和平的种子。学校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让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凝聚进步力量。

(本报记者 李健 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