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一个清晨,一位穿着整齐、头戴花帽的老太太来到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人民法院。她脸上的笑容掩饰不住,抚摸着手中锦旗的流苏。直到左右对齐后,才交到了曾庆国法官的手中。
老太太杨某甲今年70岁,是曾庆国审理的一起案件的被告人。是什么让她如此满足?这要从原告刘潇潇(化名)因返还原有财产纠纷起诉被告杨A、杨B母女一案说起。
一座房子
刘潇潇的父亲刘达(化名)与杨怡(杨怡的女儿)再婚。 2012年结婚后,他们一直住在湖滨区某小区的一套房子里。该房子原本属于刘潇潇的曾祖父所有,2017年过户到刘潇潇名下。
2018年7月,刘达在为他人提供劳务时意外死亡。作为刘达的继承人,杨某义、刘达的母亲、刘晓晓向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随后,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确认,侵权人应向杨某义、刘达母亲、刘晓晓共计支付赔偿金36万余元。 2021年11月,案件进入执行程序,陕州区法院落实了部分赔偿,但三人未能就案件资金分配比例达成一致。
杨甲有时与杨乙住在刘晓晓家里。刘潇潇与继母杨乙关系薄弱。另外,他们的父亲意外去世,他们在赔偿分配上也遇到了问题。两党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2024年3月,刘晓晓向湖滨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杨甲、杨乙搬出房屋。
又是一波三折
“先把赔偿问题弄清楚,然后我就把房子搬出去。”杨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却是家里的顶梁柱。丈夫患有老年痴呆症,女儿杨依依智力低下。家里的里里外外都是她一个人打理的。
杨某甲的坚持给曾庆国法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如果要彻底解决这个案子,既要考虑本案房屋的腾空,又要考虑到另一案执行款的分配,赔偿才是问题的关键。”
曾庆国向陕州区法院执行法官详细了解实际情况后,多次致电双方当事人。 “一边是年轻人,一边是老人,他们的情绪总是很矛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双方同意当面调解。最终,根据生效判决的内容和法律规定,确定了各自的份额,经确认后,双方初步达成了分配协议。
曾庆国趁热打铁,想到赶紧和杨某甲协商腾出房子。没想到,麻烦一波又一波接踵而至。 5月下旬,杨某因意外受伤,颈椎、胸椎、肋骨等多处骨折。
“我女儿什么也做不了,现在住院了,没有人能帮她腾出房间。希望法官能多和对方谈谈,等我感觉好点了再谈腾出房间的事情。” ”。
曾庆国去医院看望杨某甲时,听到老人这么说,心里很不舒服,办案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当得知杨阿住院后,刘潇潇坐不住了。他多次找到曾庆国:“曾法官,请您赶紧判刑吧!她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
曾庆国一边着急,一边又开始翻阅案卷,试图寻找能够打破僵局的点。当她看到湖滨区残联给杨B颁发的2020年残疾证,证明她的“智力障碍三级”时,她起了疑心。经过咨询专家、查阅材料,她认定杨B可能属于限制公民身份。有能力的人。
曾庆国将这一情况告知杨A,需要启动特别程序,杨A向法院申请宣告杨B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从长远来看,启动特别程序可以加快案件处理速度。如果程序不符合规定,案件质量就会大大降低,当事人实现权利的进程也会变慢。”曾庆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向刘潇潇详细解释了这一特殊法律程序后,刘潇潇表示理解,并表示愿意等待特别程序的结果。案件被暂停。
经杨某申请,法院单独启动特别程序审理此案,并委托鉴定机构对杨某乙的精神状态和民事行为能力进行鉴定。经鉴定,杨B患有“中度精神障碍”,无民事行为能力。 。
拨开云层,看见阳光
该案于 6 月中旬暂停,并于 7 月启动特别程序。 10月29日,法院判决杨乙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定杨甲为杨乙的监护人。 10月30日,即宣判次日,曾庆国立即组织双方就返还房屋一案继续调解。当两人重新坐在一起的时候,情绪已经平静了很多。
在等待特别程序结果的四个月里,曾庆国与双方的沟通从未停止过。此时,杨某甲的身体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
“毕竟房子是登记在原告名下的,自2018年原告父亲去世后,你女儿已经在里面住了六年多了,原告想从你手里拿回房子也是情有可原的。” ”
杨甲知道房子是自己的,而杨乙在该房子里已经住了6年多了,所以腾出房子是必然的。
“既然被告愿意腾出房子,毕竟你继母和你父亲有过婚姻,而且都是家庭成员。”
面对杨甲年老、杨乙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现实,曾庆国用温暖温暖了双方。
“好吧,如果他们尽快腾出房子,我就同意调解和解。”
半年多来,当事人一直看着法官审理案件,但从未放弃。最终,他们在法庭的主持下平静地达成了调解协议。
双方约定,杨某于11月30日前腾出房屋,并将钥匙交给法院。刘晓晓收到钥匙后,法院将刘达提供死亡劳动补偿金的协议书退还给杨某和刘晓晓。
至此,一场持续6年多的房屋占有民事纠纷,以及另一起案件执行金分配纠纷全部解决。
“法官摆正的不仅仅是案情,更是人心。通过调解,我们可以找到双方的共鸣点,形成双方愿意捆绑的清晰理性线。法官是调解的人。”他必须用心和情感来弥合不和谐的关系。”曾庆国说。
杨某甲赠送给曾庆国的锦旗上写着“秉公办事,解除群众困难”。 “非常感谢曾法官,为民着想,来回沟通,在我住院期间看望我,特别感动。房子已经腾空了,我把钥匙给了法官。”彻底放过曾先生!”杨某甲哽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