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曹磊
摄影记者 李辉
通讯员 叶琳 刘元 钟云哲
木蒿是武汉市民春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传统菜肴。 “蔡甸木立蒿”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其独特的香嫩口感也使其成为全国年货市场的热门产品。目前,蔡甸蒿进入春节“菜篮子”生产黄金期。国网武汉供电公司主动上门服务,为蔡甸蒿采摘、加工、上市保驾护航,帮助农民增收。
蒺藜蒿生产基地日产量4000斤
1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竹如街道雪山村的竹萌田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看到,占地450余亩的蔬菜大棚里堆满了蔬菜。绿色“蔡甸蒺藜蒿”。在水肥一体化、自动控温15℃的适宜环境下,每个温室按照生产进度依次成熟,50天左右即可收获一株作物。
蒺藜蒿采收后,送往加工车间进行除叶、除杂、包装。在车间里,记者看到近20名工人正在快速作业,当天采摘、当天加工。
加工车间工人、附近村民何正霞说,进入木蒿生产旺季后,他们每人每天能分拣130至40公斤,每月收入3000多元。过年的时候,他们可以给家人买年货。
“我们现在每天可以采摘加工蒺藜3000至4000公斤,主要供应武汉及周边城市。”武汉筑梦天元生态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负责人说。作为武汉特有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蔡甸蒺藜也在春节前后销往深圳、上海、安徽等多个省市。
记者注意到,由于运营的温控温室实行了智能化管理,除了工人们忙着采摘新鲜的木蒿外,还有来自当地供电部门的E电力红背心,正在控制智能农业设备的电源线路。在温室里。和电气设备进行详细检查。
从温室到冷库全链条智能化生产
同样对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是合作社用于储存新鲜木蒿的小型冷库:“春节前订单多,供货量大,我们还采摘加工青蒿。”提前把木蒿放进小冷库里保鲜。”梁中桥说道。
进入合作社加工区,梁中桥打开冷库门,将当天需要发运的蒺藜蒿箱中的冰块取出,放到送货车上,用拖车拖出了冷库。供电人员的帮助——在此之前,亿点红背心还检查了冷库内制冷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其在较高负荷下正常运行。
原来,为了满足春节期间的市场需求,合作社有计划地进行循环保鲜储存,“小冰库”派上用场,保证了年货供应。整个生产过程中,“物联网”监控等智能农业生产设备,以及近10台水肥一体化机、变频供水泵、制冰机等进入高负荷状态。为此,当地供电部门主动上门服务,排查安全。隐患。
蔡甸蒿总产值达5.6亿元
国家电网武汉市蔡甸区供电公司矮化供电站副站长肖铁告诉记者,在当前冬季低温条件下,蒺藜蒿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冻死的情况。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这对电能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这种种养殖合作社,我们不仅定期上门进行用电体检,还对合作社的供电线路进行高频次的检查和维护。同时,优化线上业务平台流程,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坚实基础。电力保障。”
梁忠桥还表示,长期以来,每当生产过程中遇到电力问题,电力部门就随叫随到,保障合作社年货生产。
记者了解到,武汉市场上的蒺藜蒿90%来自蔡甸,产地集中在中儒、永安、小四等地。经过四代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蔡甸蒺藜蒿”市场供应期达8至9个月,产量增加近3倍。目前,蔡甸区蒺藜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2024年总产量1.62亿公斤,总产值5.6亿多元,平均每亩效益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