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历史书,读了苏东坡的《猪肉颂》,突然觉得东坡肉这个中国最有名的红烧肉,是代代相传的,出名的不是菜,而是人。 。
正史中并无苏东坡烹制东坡肉的明确记载。其他史料也有多个版本。追根溯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苏东坡赤诚为民,百姓也真心喜爱苏东坡,从而“创造”了东坡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苏东坡被任命为徐州知县。 7月7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地区决口。洪水包围了徐州,水位达到28英尺。苏东坡亲自提着篮子,与全城军民一道,抗洪筑堤,保城护城。他们奋战70多个日日夜夜,才拯救了徐州城。在徐州人民抗洪保城的日日夜夜里,他们看到了这位与人民同生共死的好官。他们杀了猪羊,挑了酒菜,到府里吊唁。苏东坡无法拒绝,于是收下后,亲自吩咐家人做了红烧肉,送给城里抗洪的人们。人们吃后,口中清香,心中甘甜。 “东坡肉”从人心中呼喊出来,口口相传,全城歌颂。宋哲宗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正月,苏东坡再次被任命为杭州知府。元佑五年五六月,浙西大雨不断,太湖泛滥。由于苏东坡早早组织人民疏浚西湖,筑堤建桥,城中百姓才躲过大洪水。杭州人民感谢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官员。他们听说了他在徐州抗洪救灾的事迹,过年的时候,还提着猪和酒来给他拜年。苏东坡还是拒绝不了,就收下了,并教家人做红烧肉,然后分发给过年疏浚西湖的民工。吃完后,大家都享受着心里的味道和幸福。他们都亲切地称他送来的肉为“东坡肉”,年年相传,年年称赞。
《猪肉颂》云:“黄州的好猪肉,贱如粪土,富人不愿意吃,穷人不会做菜,早上起来吃两碗,你会吃得很饱,所以你不会在意。”重复这句俚语就像打油诗一样,我想这首诗通过东坡柔反映了苏东坡在民间的欢乐。黄州的猪肉虽好,但有钱人懒得吃,穷人不会做。早上醒来,吃了两碗,感觉很饱很满足。这种幸福是在朝廷、皇宫里是没有的。只有和老百姓一起生活,和农民一起玩乐,才有这样美妙的感觉。只有苏东坡“环山水,居樵渔”,与百姓同吃同住,“养妻蚕”,才能达到这种幸福,东坡肉才能成为极品。人们口中的美味。
“把锅洗干净,少用点水,柴火就不会冒烟,不会有火苗,等到熟了就不要着急,火足了,就很漂亮了。”乍一看,《猪肉颂》中的这句话似乎是在说东坡肉的烹饪。这个过程,仔细想一想,也不一定是这样。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就是这样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过着幸福灿烂的一生,深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土壤。他爱人民,人民爱他。 “东坡肉”是人们从心里呼喊出来的。其实远不止这些,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芽”、“东坡糕”、“东坡汤”……要说苏东坡是吃货也不为过。必然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