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葡聚糖瓜粘,灶王爷上天了。”
小时候,我把过年的盼望放在了寒假里。歌谣中的农历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这无疑是新年非常重要的前奏。 “二十三、糖瓜粘”说的是年二十三二月祭糖瓜灶的习俗。 “糖”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制成的粘性糖。呈长条形的糖棒,被称为“关东糖”。 “糖”。冬天把它从屋里拿出来。由于天气寒冷,糖瓜凝固了,里面有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脆的,别有一番风味。
这种粘性麦芽糖,又名胶牙。 (南朝·梁)宗宗《荆楚赤记》中有记载:“长幼为衣冠,以贺之,入胡椒柏酒,饮桃汤,入苏苏”。酒和口香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家宴年宴,童子杰侄等》。又写道:“岁后推青尾,劝胶”。宴会上的必需品。明清时期,胶胶已成为进贡灶王的重要贡品。袁枚《隋园诗补》卷七:“谢雪玉﹞《送灶》云:……莫香玉帝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灶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灶王就是九天东灶灶王爷封的“九天东灶灶命王府”。皇帝。他坐在各家各户的灶台之间,观察人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事,并详细记录好事和坏事。农历二十三日,他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农历三十晚上,他回到了人间,按照玉皇大帝的旨意惩恶扬善。因此,人们在农历二十三祭祀时,需要用粘稠甜甜的糖瓜,希望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很难说脏话,并且只能说甜言蜜语。民间有“好言当天,坏事当丢”的说法。
农历二十三日黄昏,家家户户都放鞭炮,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声音。 ,揭开灶王像,并将其焚烧,灶王登基。灶台是否会享用糖瓜,我不知道,但祭祀后的糖瓜终于被孩子们吃到了。酥脆的味道一直萦绕在记忆中,而甜味则来自山东莱芜一个名叫陈家楼的村庄。
陈家楼特产陈楼糖瓜是莱芜市特色非遗食品。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陈氏祖先当年从河北迁来时,带来了糖瓜的生产技术。经过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从选材到烹饪,每一步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和智慧。以优质玉米和麦芽为原料,经过浸泡、发酵、煮沸等工序,最终精制而成金黄色麦芽糖浆。那么糖水的煮制就比较关键了,火候的好坏直接影响糖水最终的口感。反复煮沸、翻炒后,糖浆逐渐变稠、凝固。师傅们反复拉动糖、扭曲、折叠,最终在糖内部形成了一个空心的糖管。然后用麻绳将糖筒做成糖瓜,最后将糖瓜定型粘上芝麻。金黄的糖瓜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芝麻。入口粘甜,香气四溢。继陈楼糖传承之后,陈楼糖瓜也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长大后,我离开家乡,见识了天南北地的风土人情。我知道很多地方小时候不吃糖瓜。在异国他乡过年,糖瓜成了甜蜜的回忆,埋在了心里。对我来说,糖瓜不仅是一种节日食品,更是一种家乡情感。毕竟,还有什么比胃更重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