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_373756501]
来源|博望财经
想当年,“茅五洋”这个黄金组合在白酒界极为风光。茅台、五粮液和洋河这三家巨头稳稳地坐在行业前三的位置上。洋河独自拥有洋河与双沟这两大中国名酒的荣耀,在当时风光无比。
2021 年末时,洋河股份(002304.SZ)以 3973.93 亿元的市值处于傲视群雄的地位。然而,仅仅过了四年,到 2025 年 2 月 21 日,它的市值大幅缩水到 1189 亿元。与巅峰时期相比,蒸发了 2700 多亿,股价也只剩当年的三成。
白酒板块整体的情况或许已和过去不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火热。然而在白酒板块内部,洋河股份的处境是比较糟糕的,无疑是较为惨淡的情况之一。
股价开始下降,从之前的高位跌落下来。业绩增长的速度明显变慢了。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内部管理方面,还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接连而来的打击,使得洋河的市盈率持续下滑,一直降到了 10 倍左右。它远远地落在了贵州茅台、五粮液等在同行业中表现出色的企业后面,创造出了近十年来最低的估值。
那么,到底是什么致使洋河股份快速地衰落了呢?它是否拥有再次振作起来、重新展现过去辉煌的机会呢?
01
洋河股份全面“失速”
2003 年洋河股份推出了“蓝色经典”系列。从那之后,一场“蓝色风暴”在白酒界迅速蔓延开来。
海之蓝是该系列的开创者。它有着独特的“甜、绵、软、净、香”绵柔型风格。其包装设计精美。凭借这些特点,它迅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洋河多年来持续对海之蓝进行升级,涵盖酒体方面、包装方面,还有价格以及品牌定位等。历经了六次蜕变后,到 2024 年,海之蓝成长为年销量达到数亿瓶,年收入超过百亿的大单品,在百元价格带稳稳占据着头把交椅的位置。
海之蓝崛起后,洋河的品牌影响力提升了,市场认知度也提高了。其产品线变得越来越丰富,涵盖了从低端到高端的各个价格带,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洋河在全国化的战略布局之下,其销售网络逐步变得日益完善。洋河拥有五大百亿级品牌,分别是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手工班和双沟。这些品牌在市场中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风采,独领风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梦之蓝系列凭借其高端的定位,成为了洋河的一张极为闪亮的名片。
然而,近些年来,洋河股份的发展呈现出“失速”的态势。自 2019 年起,洋河的业绩增长速度明显变慢。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相比较,其增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2023 年第四季度时,洋河股份出现了归母净利润亏损这一罕见情况,亏损额度达到了 1.87 亿元。到了 2024 年,这种颓势依然存在,营收和利润都同比下滑。在 2024 年前三季度,洋河股份的营收为 275.16 亿,同比下滑 9.14%;净利润是 85.79 亿,同比下滑 15.92%。
第三季度的营收为 46.41 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了 44.82%;净利润是 6.31 亿,和去年同期相比暴跌了 73.03%。
在“茅五洋汾泸”这五大白酒上市公司里,洋河的业绩增速处于最末位,全面垫底。而山西汾酒作为它的最大竞争对手,后来居上,呈现出超越洋河的态势。
洋河业绩出现亏损后,接着陷入负增长,其现金流质量开始恶化。在 2024 年前三季度,洋河股份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了 20.38%,达到 34.58 亿。同时,它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差额扩大到了 51.21 亿,这表明应收账款有所增加,库存周转也放缓了。
洋河股份的股价呈现一路走低的态势。2024 年,洋河股份的股价整体呈现下跌状态,下跌幅度约为 20%,在头部酒企当中,其跌幅处于领先位置。从今年开盘开始,股价持续处于下跌状态。与 2017 年达到巅峰时的市值相比较,如今已经减少了近 70%。
这样的股价表现,让股民们坚守得苦不堪言。他们原以为找到了一个能长期投资的“雪坡”,然而却遭遇了“雪崩”,手中的“雪球”逐渐变小,最后消失不见。
02
主动“降速”还是“被迫”?
洋河股份的业绩出现下滑。其背后的原因,要比管理层所说的“主动降速转型”复杂许多。实际上,这是因市场冷淡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我们来讲讲洋河的核心产品,即“海天梦”系列。其中,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这三款酒,它们占据了公司销售收入的七成还多。
然而,近些年,这些往昔风光至极的单品,在与同价位的白酒品牌进行竞争时,其优势逐步消逝。在高端市场方面,洋河难以和五粮液、国窖 1573 等历史悠久的强劲对手相抗衡;在大众市场上,它又遭遇到汾酒、二锅头等品牌的强劲冲击。
特别是在价格处于 100 元以下的市场领域,洋河旗下的洋河大曲以及双沟大曲,在全国范围之内所产生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玻汾和二锅头。更为不利的是,洋河在江苏省这个省内的市场,也遭遇到了强劲的对手,那就是今世缘对其市场份额的逐步侵蚀。
2020 年的时候,今世缘的营业收入是 51.22 亿元。到了 2023 年,营业收入增长到了 101 亿元。2020 年净利润为 15.67 亿元,2023 年净利润增长至 31.36 亿元。今年的前三季度,今世缘的营业收入是 99.42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18.85%。净利润为 30.86 亿元,同比增长了 17.08%。
这种态势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点,给洋河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洋河不仅要应对本地的竞争对手,还得面对来自安徽等周边地区的白酒品牌的挑战。
同时,茅台和五粮液等高端品牌在持续进行扩张。洋河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随之进一步变弱。尽管洋河推出了梦之蓝 M9 以及手工班等高端产品,然而在消费者的心智里,洋河一直都没有能够和“茅五泸”等一线品牌处于同等水平。
洋河除了要应对市场竞争外,还遭遇着舆论方面的问题。在网络上,关于海之蓝的负面评价接连不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口碑自然而然地开始下降。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样不能被忽视,管理层频繁变动,以及股权激励存在不足等情况,使得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优秀人才也出现了流失。
洋河股份为了提升市值,采取了大方的分红策略。春节前派发了超过 35 亿元的现金分红。并且制定了未来三年每年现金分红总额不少于 70 亿元的规划。
然而,对于洋河而言,它的业绩陷入了负增长,年度指标也难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分红规划能否真正起到提振股价的作用,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此外,市场出现了“价格倒挂”等乱象,这加剧了洋河的困境。在经销商渠道的布局以及市场动销方面,都呈现出疲软的态势。经销商的平均销售额远远低于茅台、五粮液等高端品牌,从而使得产品在终端市场的流动性以及价格稳定性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洋河股份的困境不能仅用“主动降速转型”来概括。其原因在于品牌力不够,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在减弱,中低端市场的拓展较为乏力,同时还存在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导致了目前的困境。
03
洋河股份还能翻身吗?
新年开始了。各大上市的白酒企业都纷纷举行了“新年第一会”。贵州茅台举行了“新年第一会”。五粮液举行了“新年第一会”。山西汾酒举行了“新年第一会”。洋河股份举行了“新年第一会”。古井贡酒举行了“新年第一会”。这些巨头都在紧张而有序地部署新一年的战略规划。
五粮液提出稳固价格体系,其目的是通过“控量挺价”策略来应对市场变化;舍得酒业也提出稳固价格体系,同样是意在通过“控量挺价”策略应对市场变化;迎驾贡酒强调数智化赋能,是希望借此提升竞争力。
市场的反馈给这些巨头们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机构调研数据表明,在 2025 年春节期间,白酒销售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10%。白酒行业好像已经不再是“永续增长”,而是从那个神话中跌落下来,进入了“周期下行”的阶段。
在这场行业的变革中,洋河股份的危机感尤为强烈。
券商调研显示,2025 年春节期间洋河股份的销售同比下滑约 10%。若按照此衰退预期来计算,2025 年洋河股份的净利润预计处于 70 亿至 75 亿元之间。
面对这样的困境,洋河股份开始了变革行动。其一,对各大单品进行了升级规划。
洋河股份的明星产品是海之蓝,它被寄予了厚望。洋河股份打算把海之蓝聚焦在百元价格带,发起一场全面的市场渗透战,其目标是把海之蓝打造成价值 200 亿元的超级大单品。
洋河股份推出了第七代海之蓝,并且率先在“大本营”江苏省进行发布,它借助地域优势来抢占市场先机。
梦 6+则将剑指 600 元价格带的商务首选品牌。
一方面来说,目前洋河股份正面临着许多挑战。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它的长期增长潜力仍然是不能被忽视的。
洋河股份在高端化方面努力向上突破空间,其梦之蓝手工班等高端产品已获市场认可;在国际化方面,产品已出口至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在年轻化方面,通过数字化渠道改革和新媒体营销,积极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洋河股份是白酒行业的优秀企业,它具备全国化的品牌基础。随着品牌的重新塑造以及销售渠道的优化,洋河股份依然构成了较大的安全边际。
洋河股份的基酒储备较为丰富,老酒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这种情况增强了它的抗周期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
洋河拥有 65 万吨白酒基酒。其中有高端基酒储酒 23 万吨,还有普通酒基酒 42 万吨。在账面上,这些基酒按成本显示为 185 亿元。然而,其市场价值远远超过这个数值。
洋河股份已经完成了扩产。这表明在未来,公司不用再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支出。公司没有负债,无需进行基础投资,也无需进行维持性资本支出。所有创造的净利润都能够完全转化为自由现金流。洋河股份就如同一个持续不断的“现金奶牛”。
洋河股份的失速并非孤立现象,它是整个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一个体现。曾经的高速增长期已不复存在,洋河股份“白酒老三”的地位也在渐渐发生动摇。未来,洋河股份能否重回巅峰,依然是个未知之事。
洋河股份的股价出现崩盘。这种崩盘一方面来自业绩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受到市场预期变差的影响。所以,洋河股份必须讲出全新的故事,以此来重新塑造市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