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召开了以“办好‘关键小事’托举幸福晚年”为主题的创新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座谈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研究机构的参会代表汇聚在一起,大家一起探讨怎样办好老年助餐服务这一重要的民生实事。
近年来,民政部等有关部门推动了相关工作。各地把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纳入城市便民生活圈的统筹规划布局之中。到 2024 年底的时候,全国的老年助餐点已经达到了 7.5 万个。每天平均能够为 290 多万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老年助餐服务具有公益性和市场化这两种属性,所以必须进行科学定位。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指出,要依据实际情况来做,要坚持提供有偿服务,还要确保运营能够持续下去,主要把重点放在那些“吃不上饭”的困难群体上,一定要坚决避免出现“福利泛化”、免费就餐以及大面积亏损关停等状况。
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的主任孔伟在调查时察觉到,部分助餐点的服务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于饮食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的需求。孔伟表示:“建议引导运营主体去提升市场化运营的能力,像是借助现有的物流网络,借助集中配送、定点取餐以及与互联网平台联合等这些方式,为老年人给予便捷的送餐服务。”
北京西城区将“父母食堂”打造成品牌化养老助餐点,并且与“饿了么”送餐平台一起搭建了“父母食堂——线上惠老助餐专区”,为老人构建了线上点单以及送餐上门的用餐新场景,使老人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截至目前,已经有 323 家“父母食堂”上线,服务覆盖的老人超过了 1/3。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副局长郝成文表示。
上海普陀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的主任傅颖进行了介绍。当地构建了“普陀区智慧养老助餐服务管理平台”。此平台整合了老年人的相关数据、助餐服务机构的数据以及就餐数据。通过这一整合,解决了老年人在跨街镇以及不同场所就餐时支付不便的难题。开发“长者助餐”小程序,将其与区智慧助餐系统以及“饿了么”平台相对接。通过这个小程序,能够串联起行政监管、社区食堂、物流企业和助餐用户。它可以提供点餐、送餐以及营养管理等功能。这样一来,就完善了政府老年助餐服务的延展性和覆盖面。目前,该小程序已在区域内实现了服务全覆盖。
“饿了么”在这个过程中定制了“助老 e 餐”解决方案,是针对送餐上门场景的。它借助数字化能力,把社区食堂和社会餐饮等供餐方连接起来,让政府补贴、公益支持、商家优惠等助餐资金能够在线上实现打通。
在老年助餐服务的实践开展过程中,需重视科技的赋能作用,要将科技在老年助餐服务方面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表示,例如,为老年群体开发数字化配送服务平台,把点餐、配送以及补贴的通道打通,借助科技来支撑便捷、健康且个性化的老年助餐服务。我们正在联合相关机构,努力推动设立《数字化老年助餐服务管理规范》这一团体标准,以此来促使老年助餐服务的质量得以提升。于建伟表示。
政府出一部分,平台让出一部分,社会募集一部分,在浙江杭州西湖区,当地借助“公益+市场”的方式,促使送餐服务实现新的升级。西湖区民政局给予指引,当地与“饿了么”平台展开合作,组建了“助老专送”骑手志愿队。该志愿队优先挑选党员、退伍军人骑手。他们不仅给老人送餐,还提供有温度的服务,比如在送餐时记录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和忌口情况,并且为老年人提供应急处置以及代取快递等随手可做的公益活动。
2024 年,西湖区为老年人配送餐饮的人次累计达到 25.8 万余人次。在这些配送中,“助老专送”的骑手每天平均送餐 200 人次。西湖区民政局副局长俞芹介绍,杭州市的老年助餐“全城通”平台与西湖区的老年助餐“全城通”平台实现了数据互通。“饿了么”平台也参与其中,使得配送效率从每小时 10 户提升到了每小时 22 户,配送时间从原本确保的 2 小时减少到了 1 小时,覆盖范围扩展到了 5 公里半径。
“饿了么”的总裁方永新表示,未来老年助餐服务会从单纯的送餐这一范畴拓展到更为丰富多样的助老服务场景之中,并且会进一步提升为老服务所具备的温度。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17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