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西安高校迎扩张潮

admin

“加快‘双一流’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教育部此前明确表示,会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我国已经开展过两轮“双一流”建设,147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所占比例仅为 5.13%。

眼下,推动新一轮“双一流”高校建设这件事,正在成为各地进行创新驱动的重要着眼点。眼下,新一轮“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推动,正在成为各地创新驱动的重要着眼点。眼下,各地正将推动新一轮“双一流”高校建设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着眼点。

西安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它提出要以更大力度增强创新驱动能力,一方面要支持高校进行“双一流建设”,另一方面要支持建设西交大创新港、西工大空天动力产业园、西电信息港、西北大未来科创城。

西安高校正迎来新一轮“扩张潮”,以第三轮“双一流”建设为窗口。空军军医大学在推动新校区建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推动新校区建设,西北大学在推动新校区建设,西安理工大学在推动新校区建设等多所高校都在进行。

这背后,传递出哪些新的信号?

一、谋划新校区

_西北高教重镇,迎来高校“扩张潮”?_西北高教重镇,迎来高校“扩张潮”?

近两年来,广东以及河南等地持续大力推动高校建设工作,以此来弥补高等教育方面的短板。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重镇西安,也正在暗暗地掀起一种“与众不同”的高校扩张潮流,那就是建设新校区。

3 月 27 日,西咸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了《西北大学沣西校区(未来科创城)组团一 EPC 项目招标计划》等一系列招标计划,一直到组团十。此项目总投资约 40.2 亿元,总占地面积约 1021 亩。其中,图书馆、科研楼等项目逐渐显现出来。

西北高教重镇,迎来高校“扩张潮”?_西北高教重镇,迎来高校“扩张潮”?_

该校区根据项目环评报告拟容纳约 12000 名学生,能承载约 1000 名高水平师资和研究人员。从学校规模方面来看,新校区占地面积是现有太白、桃园、长安三校区占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学生规模是现有三校区学生规模的三分之一,这可称得上是一次具有历史性的扩容。

种种迹象表明,20 年前悄然崛起了长安大学城。如今,西咸新区特别是沣西新城,正在成为西安高校新一轮扩张的主要阵地。

去年 2 月,西安理工大学与西咸新区签订了《西咸新区—西安理工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并且西安理工大学科创城签约选址在沣西新城。西工大的“翱翔小镇”在 2017 年就已落地沣西新城,今年初,沣西新城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对西工大进行了调研,双方就新校区建设选址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这表明西工大有望在沣西新城进一步落地新校区。

空军军医大学这所“双一流”高校,正在西咸新区的秦汉新城建设新校区,占地 2000 余亩。今年初已官宣主体建筑全面封顶,计划在 2025 年底竣工。届时,空军军医大学本部及 986 医院将整体搬迁。

西北高教重镇,迎来高校“扩张潮”?__西北高教重镇,迎来高校“扩张潮”?

向西咸新区“西迁”是主流,但也不乏高校就地“做大”。

去年 9 月,有《关于西安市高新片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公示》提到,高新片区会形成一种“两港带动、三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两港”其中之一是西交大创新港,另外一个是围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而打造的“信息港”。

不久前,陕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来信息港校区(以下简称‘信息港’)修建性详细规划招标计划”。此计划显示,信息港校区处在西安市长安区西沣片区,其规划的总用地面积为 1298 亩,总建筑面积约 93 万平米。

这些高校纷纷谋划新校区,这成为了西安新一轮高校“扩张潮”的一个体现。这些高校在积极谋划新校区的行动中,展现出了西安高校“扩张潮”的态势。这些高校对新校区的密集谋划,是西安新一轮高校“扩张潮”的一个缩影。

从省级层面去看待新一轮新校区建设的必要性。当地媒体此前有报道,这份报告来自教育界,是两位陕西省人大代表提交的,内容是关于加快推动陕西“双一流”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提到,由于办学空间与资源受到限制,陕西省属“双一流”高校的招生规模大致维持在本科约 3400 人,同时研究生约 4800 人。与全国同类型“双一流”建设高校相比较而言,其规模明显较为偏小。

上述建议提及,国家“两重”建设(包含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及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预计会对 20 所左右的“双一流”高校新校区建设予以支持。当下,全国已有约 50 所“双一流”高校向国家发改委递交了新校区的总体建设规划。

二、新的模式

西北高教重镇,迎来高校“扩张潮”?__西北高教重镇,迎来高校“扩张潮”?

这些新建校区的建设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学科的扩张。而是以城市产业需求为依据来进行布局。例如西电信息港,它聚焦于电子信息与网络安全领域。并且与西安高新区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了协同效应。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的所长张鹤向城市进化论表明,本轮新校区建设潮具有显著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学科-产业-区域”三位一体的规划模式。

他观察到,新校区普遍朝着城市的外围进行扩张。新校区以“大学城 + 科技园”的模式来打造创新生态圈,并且非常注重开放共享。例如,西北大未来科创城计划把国际顶尖实验室的分支机构(像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引入进来,同时还设立了跨境技术转移中心,以此来推动国际创新资源的对接。

这背后,西安本土高校发展迎来了升级。自 2022 年起,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第四个拥有“双中心”的城市。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 5 个千亿级硬科技产业集群,背后产业与高校之间的融合互动变得越发明显。

中科大在合肥身后,浙大在杭州背后,这都印证着一个相同的逻辑,即“大学的水平决定着城市的水平,大学的高度代表着城市的高度”。尤其在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领域,更是体现出这样的情况。

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及支持建设西交大创新港等项目之外,还提及要支持西工大加快大中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研发制造工作,要打造军民两用的无人机生产基地,要加强应用方面的牵引,要发展多种业态的低空经济,要鼓励更多的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融入到创新体系和应用场景当中,以加速形成规模化的无人机产业集群。

西安依托高校优势,这是其竞逐未来产业集群的一个生动缩影。陕西拥有 111 所高等院校,其中 8 所高校以及 20 个学科被选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并且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省会西安。

西安曾一度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困境之中。近年来,以秦创原为牵引,努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然而,除了西工大、西理工等高校之外,整体科技成果在本地的转化率仍有待提高。

西北高教重镇,迎来高校“扩张潮”?_西北高教重镇,迎来高校“扩张潮”?_

张鹤觉得,西安需进一步参考深圳的经验,在高校周边构建专业的中试基地,就像西电信息港规划里的 6 万平方米中试车间那样,以此来破解“实验室成果不敢用”的难题。与此同时,要推广西交大的“一院一所一校”模式,例如法士特与西交共同建设智能传动研究院,让企业提出需求,高校进行攻关,并且共享知识产权。在 2023 年,这类项目已经促使技术交易额达到了 43 亿元。

不久前,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西北地区的推进会在西安举行了。同时,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也举行了揭牌仪式。这个中心是全国的第三个、西北的第一个先进技术成果区域转化中心,它有助于突破转化方面的难题,并且西安与本土高校的融合也会变得更加紧密。

三、冲刺“双一流”

今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此纲要提出,要聚焦优势学科,适当扩大“双一流”的建设范围。在面对“双一流”扩容这一重大机遇时,各地的高校以及政府都纷纷采取行动:

今年 3 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部门预算。其中,用于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资金达到 12.25 亿元。这些资金将支持山东农业大学的作物学以及山东科技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等 10 个潜力学科的建设。

陕西财政厅在此之前曾表示,每年会投入 9.3 亿元来支持“双一流”高校建设。借助高校绩效奖补资金,能够引导高校积极主动地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且为陕西的重点产业链提供服务,同时还可以优化学科专业的结构和布局。

从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中可以看出,西安有 7 所大学入围。其中包括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空军军医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杨凌)。并且西安入围的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南京。

本轮西安“双一流”高校在密集建设新校区,与此同时,那些冲击下一轮“双一流”建设的种子选手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西北高教重镇,迎来高校“扩张潮”?_西北高教重镇,迎来高校“扩张潮”?_

2 月,西安科技大学召开了 2025 年工作会议。会议对 2025 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同时,动员全校上下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双一流”建设当中。

3 月,西安理工大学召开了 2025 年工作会。校长刘云贺对 2025 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这些重点工作包含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以及新校区建设。

此外,西安科技大学大力推动双一流建设。陕西科技大学也大力推动双一流建设。西安邮电大学同样大力推动双一流建设。这些行业名校高校成为西安高校的后备军团。

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给出了明确信号,那就是会优先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及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学科予以支持。张鹤向城市进化论表示,西安目前拥有 7 所双一流高校,在下一轮的“扩容”过程中,可以将重点放在国防安全方面,像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等;也可以侧重于能源转型,比如电气工程、新能源材料等;还可以在数字经济方面发力,例如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这些重点方向。

他认为,西安的高校建设潮正在发生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式发展”。接下来的重要事情有做好深化产教融合这件事,做好差异化定位这件事,以及争取国家试点工作。

要避免“重硬件轻机制”这一情况,需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以及收益共享的制度;要避免出现同质化竞争,各高校在进行双一流建设时要聚焦于细分领域,例如西理工专门致力于旱区生态水利,西科大深入钻研矿山智能安全等;与此同时,还建议陕西省联合教育部,在西安开展“学科特区”政策的试点工作,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这些举措使得西安有望在 2030 年前建成 35 个世界一流学科集群。它将真正成为支撑西部崛起的重要力量,成为“创新极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