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航空公司对充电宝(移动电源)提出了更严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禁止在航班上使用充电宝,同时也禁止在航班上给充电宝充电。
3 月 27 日,杭州市萧山区消防救援大队开展了一场有关充电宝起火的实验。防火专家对充电宝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解释。
充电宝短路冒烟 萧山消防供图
15秒飙到400℃
充电宝充放电过程中最易起火
充电宝内部的锂电池会出现热失控等情况,这就是充电宝起火的本质,其与电动自行车锂电池起火是类似的。
内部线路故障是充电宝常见的起火原因,它会引发短路,进而导致火灾的发生。
在实验里,消防员借助工具把一个充电宝的正极和负极进行了短接,从而营造出了短路的这种情况。
充电宝大约 15 秒后开始大量冒烟,此时温度已经超过了 400℃。消防员说,如果周边存在纸张、衣物等可燃物,就会引发火灾。
目前,市面上的充电宝主要有两种电池类型。一种是锂电池聚合物电池,另一种是 18650 锂电池。这两种都是锂电池,只是电池类型存在差异。18650 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较大,所以它的充放电速度更快,续航也更长。然而,一旦出现爆燃起火的情况,它的威力也会更大。消防员告知记者,锂电池内部的锂离子十分活跃。尤其在充放电期间,倘若出现电路问题或者外壳破损等状况,便极易引发起火,甚至爆炸。在日常生活里,充电宝充电时间如果过长,就有导致内部电芯受损进而引起火灾的可能。
锂电池被挤压破坏时冒烟。记者 谢春晖 摄
电芯炸飞10米远!
挤压、高温
都可能造成充电宝起火
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在乘坐飞机时不能放入托运行李中。因为一旦受到重物挤压,充电宝就很容易起火。这是消防员所说的。
随后,消防员对充电宝的锂电池聚合物以及 18650 锂电池进行了极为极端的破坏性实验。在电池被破坏的那一瞬间,两种类型的电芯都开始冒烟了,并且冒烟的过程持续了超过 15 分钟。18650 锂电池在冒烟后的 5 分钟,发生了爆炸,电芯外壳被炸飞到了 10 米远的地方,“这有可能会导致人员受伤”。
电芯为锂电池聚合物材料的锂电池。记者 谢春晖 摄
当天还做了一个充电宝的高温实验。
消防员把充电宝放进一个高温环境里,不久后电池就有了鼓包并且起火的现象。“随着气温逐渐转暖,许多市民都有把充电宝放在车内的习惯,一旦被太阳直射导致气温升高,充电宝起火的风险就会大幅度增加。”消防员指出,在国内曾发生过充电宝因暴晒后起火而引发的车辆火灾。
记者 谢春晖 摄
充电宝有这些变化
千万别再用了
在消防实验里,充电宝很快就会变成不稳定的“炸弹”。然而,正规厂商生产的充电宝总体而言是相对安全的。
消防员提醒,充电宝不能过度充放电,不能挤压,也不能暴露在异常高温环境下。日常最好不要贴身使用。因为一方面出于安全考虑,一旦贴身使用发生起火情况,可能会导致严重受伤;另一方面,人体的汗液可能会腐蚀电极片,由于汗液中存在盐分,一旦汗液与电极片长时间接触,就会发生化学腐蚀,进而引发电路故障并导致起火。
锂电池起火的扑救存在技术难题,目前还没有大面积普及专门用于处置锂电池起火的灭火剂。
因此,充电宝一旦出现冒烟的状况,就必须立刻停止对其的使用。而最为妥当的处置办法是把充电宝浸泡在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