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andMe破产保护申请:基因检测行业数据隐私危机与市场困境深度解析

admin

前几天,基因检测行业的巨头 23andMe 向法院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这家曾经有着高达 60 多亿美元估值的“基因帝国”,如今市值已缩水到 2400 万美元,股价大幅暴跌超过 99%。从巅峰状态到跌入谷底,23andMe 的衰落让人感慨不已,而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是整个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所面临的那些深层次问题。

2023 年 10 月,网络攻击持续了五个月,将其安全防线撕裂。黑客借助“撞库攻击”,盗取了 1.4 万个账户的完整基因数据。并且通过“DNA 亲属”功能,撬开了 690 万用户的隐私大门。这场数据泄露事件,引发了用户的恐慌,同时也暴露了基因检测行业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存在的致命漏洞。23andMe 试图通过一些方式来挽留用户,比如降价以及推出订阅服务等。然而,由于低频消费的特性,用户的黏性一直在持续下降,其核心业务也在逐渐萎缩。与此同时,它的检测结果没有临床价值,无法与医疗场景相衔接,这就使得用户在获取信息之后,缺乏后续的服务转化,从而形成了“检测即终点”这种尴尬的局面。

23andMe 的困境并非是个别的情况。整个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都遭遇到了类似的挑战。其一,基因数据的隐私保护工作难度特别大,要是一旦出现泄露的情况,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其二,检测结果在临床方面的应用价值不是很高,很难满足用户对于健康指导所抱有的期望。另外,行业内的企业为了能够去追求数据的规模,通常会忽视安全方面的投入,从而使得数据确权变得模糊不清,变成了一个潜在的“烫手山芋”。在资本的追逐之下,许多企业陷入了“烧钱换数据”的模式当中,并且忽视了隐私合规的重要性。

23andMe 破产了,这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在基因科技向着星辰大海前进的过程中,安全和伦理的防护舱是非常重要的,它比估值泡沫更重要。只有将数据隐私保护、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这几个方面找到平衡,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健康且可持续的发展。

“基因帝国”宣布破产

曾经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网红独角兽,宣布破产。

乔布斯电影观后感400字__乔布斯传作者乔布斯女儿

近日,美国基因检测行业的巨头 23andMe 向密苏里州东区破产法院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据悉,该公司的股价在周一的盘中出现了暴跌,暴跌幅度超过 52%。同时,其总市值从 2021 年底处于巅峰时期的近 60 亿美元减少到了约 2400 万美元。

这个“基因帝国”的起落,还要从创始人安妮·沃西基说起。

安妮于 1973 年出生在斯坦福。她在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成长。她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物理学家。她从小就展现出性格不服输的特点。她热爱冰球这项运动。冰球运动充满激情与对抗。她的这种热爱与她所处的高知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1996 年,安妮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生物学专业。之后,她进入了华尔街的一家风投机构。在这个机构中,她投身于医疗投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她目睹了医疗股的起伏变化,也见识了众多创新公司的兴衰历程。这些经历为她日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使她萌生了亲自创业的念头。

2003 年,人类基因组被首次破译。这一事件在生命科学领域被视为“登月计划”。在那之后,DNA 一下子成为了千禧年的热门词汇。安妮非常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于是,她在 2006 年创立了 23andMe 公司,这个公司的名字寓意着人类的 23 对染色体。

23andMe 的业务模式很新颖,用户只要提供一管唾液样本并寄给公司,就可以获得一份详细的 DNA 报告,这份报告涵盖了祖先来源等信息,还包括患某些疾病(比如中年秃顶、阿兹海默症)的可能性等内容。在当时,基因检测是实验室里的高科技,然而 23andMe 把它带入了大众视野,并且成为聚会上的热门谈资。

乔布斯传作者乔布斯女儿_乔布斯电影观后感400字_

首家直接面向消费者的 DNA 检测公司是 23andMe,它在硅谷迅速崭露头角且备受瞩目。2007 年,该公司成功获得了谷歌、恩颐投资、基因泰克等知名机构参与的 A 轮融资,其创始人被称作“女版乔布斯”。

在创业的初期阶段,安妮凭借着她那独特的眼光以及营销手段,快速地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她常常出现在像纽约时装周、达拉斯经济论坛之类的各种高端场合。她还举办了“口水派对”,并且邀请了众多的名人前来参与。在这些活动中,收集了他们的唾液样本。其中,超模娜奥米·坎贝尔、传媒大亨默多克以及他当时的妻子邓文迪等,都成为了这些活动的重要宾客。2008 年,23andMe 的产品获得了《时代》杂志的认可。该产品被评为“年度发明”,这进一步稳固了它在行业内的地位。

此后,23andMe 在融资方面进展非常顺利。2009 年,该公司完成了 278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2011 年,C 轮融资的金额达到了 3100 万美元,投资方有强生、MPM 资本、谷歌、恩颐投资等。2012 年,公司在 D 轮融资中募集到了 5790 万美元。融资完成后,23andMe 的 DNA 测试价格从最初的 999 美元有了大幅降低。降低后的价格为 99 美元,这样一来,更多普通消费者就能够承担得起这项服务了。

2015 年,23andMe 迎来了其首个高光时刻。它成功地完成了 1.15 亿美元的 E 轮融资。投资方的阵容极为豪华。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设备生产商因美纳。还有药明康德。以及富达投资等。在这个时候,该公司正式迈入了独角兽的行列。

2017 年,知名机构阿尔蒂梅特资本、瓦伦堡基金会、卡斯丁资本等纷纷参与进来。公司在此期间完成了 2.5 亿美元的 F 轮融资。2018 年,23andMe获得了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 3 亿美元的战略投资。2021 年,23andMe 与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完成并购并成功上市。其市值曾一度快速上升至 60 亿美元,股价也最高冲到 300 美元。

巅峰时期,23andMe 的用户数量差不多有 1500 万。它的影响力非常大,甚至有传闻说英国皇室成员也悄悄地进行了 DNA 检测。

一个黑客惹的祸

乔布斯电影观后感400字__乔布斯传作者乔布斯女儿

23andMe 在硅谷很流行,大家见面时都会问“你做基因检测了吗”,这项基因检测已然成为硅谷精英的社交货币。就在此时,一只完全出乎预料的“黑天鹅”正从这家网红独角兽的上空飞过。

2023 年 10 月,一场网络攻击开始了,这场攻击持续了五个月,悄然地撕裂了基因检测巨头 23andMe 的安全防线。

黑客借助“撞库攻击”进入系统,利用用户在其他平台重复使用的旧密码,将 1.4 万个账户的完整基因数据盗取了。而这场灾难真正令人恐惧的地方是,因为 23andMe 的“DNA 亲属”功能默认允许用户共享家族谱系,黑客通过这 1.4 万条数据入口,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把 690 万用户的隐私大门撬开了。

被盗数据就如同生命密码的全息图。其中包含用户的姓名,还有出生年份以及居住地址。同时也有祖源分析报告里隐藏着的犹太裔或华裔血统标签,约 30 万华人及百万犹太用户数据被特别标注。甚至还包含能预测亲属关系的 DNA 百分比。在暗网黑市中,这些信息有着明确的标价。普通用户的数据每条售价 1 美元,而扎克伯格、马斯克等名人的完整基因档案的开价高达 10 万美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黑客通过对马斯克的父系基因类型 O2b1-F1150 进行分析,竟然推断出他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东南沿海。这种原本应该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学术推论,却因为数据泄露而变成了互联网狂欢的素材。

23andMe 的危机应对表现得如同“灾难现场”。公司直到 2023 年 12 月才把事件告知公众,而在这之前暗网数据交易已经非常猖獗,持续了两个月。当面对汹涌的舆情时,CEO 安妮·沃西基却把责任推给了用户,还宣称是“密码强度不足导致了漏洞”。她的这种傲慢态度直接导致了加州、纽约等多地发起了集体诉讼。

2024 年 9 月,公司无奈地以 3000 万美元达成了和解。然而,每位受害者所能获得的赔偿最高仅为 1 万美元。并且,基因数据泄露所带来的终身风险是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进行衡量的。

这场数据灾难的影响不只是在数字方面。2024 年第四季度,23andMe 新增用户大幅下降了 45%,核心客户的流失率快速增加了 30%。曾经估值为 6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39 亿元)的硅谷明星企业,其股价在 2025 年 3 月降到了 0.78 美元,市值减少了超过 99%,最终进入了破产重组的程序。

乔布斯传作者乔布斯女儿__乔布斯电影观后感400字

更深远的是,这一事件暴露出了基因隐私保护方面存在着致命的漏洞。690 万人的生命密码被打包进行拍卖,制药公司、保险公司以及 AI 企业都有可能成为这些数据的买家。然而,美国的 HIPAA 法案竟然无法对消费级基因数据进行监管。

如今回头去看,这场浩劫在之前就已埋下伏笔。23andMe 为了追求数据规模,把检测价格从 999 美元降到了 99 美元,这样一来用户量急剧增加,但却忽视了安全方面的投入;为了讨好资本的故事,大力推行“DNA 亲属”功能来构建社交网络,然而这反而成了黑客扩大攻击范围的跳板。

生物特征数据成为“新时代的石油”之时,这场危机给所有数据驱动型企业敲响了丧钟。有些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就再也无法合上。

一次性消费,撑不起叙事

网红独角兽跌落神坛这件事,不能都让黑客来背锅。23andMe 自身的商业模式,无法满足最开始的那种叙事。

2021 年上市之后,23andMe 始终处于亏损的状况。到目前为止,累计亏损的金额已经达到了 23 亿美元。其财务状况恶化的核心原因包含了商业模式存在缺陷、数据无法成功变现、研发投入失去控制以及信任出现崩塌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到 2024 年 12 月 31 日为止,公司累计亏损达到 23 亿美元。2024 财年前三季度的净亏损为 4.58 亿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扩大了 85%。2025 财年前三季度的亏损减少到 1.82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 60.35%。不过,收入依然同比下滑了 6.98%,这表明其核心业务在持续萎缩。

乔布斯电影观后感400字_乔布斯传作者乔布斯女儿_

23andMe的商业模式有两个核心的问题:

其一,关于低频消费与用户流失方面:基因检测属于一次性消费,用户的复购率几乎为零。即便 23andMe 推出了 119 美元/年的订阅服务,然而也仅仅吸引了 64 万用户,其所占总用户的比例还不到 5%。到 2024 年,消费者服务收入同比呈现出 8%的下降态势,这反映出用户的粘性在持续降低。

其二,医疗价值方面存在缺失:检测结果不能够与临床场景相衔接,就像仅仅涵盖了部分疾病的基因点位一样,被医生当作“娱乐性报告”。用户在获取到这些信息之后,缺乏后续的服务转化,从而形成了“检测就是终点”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80%的用户同意数据用于研究,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知情权方面的争议以及技术可靠性质疑。

开源情况不佳,公司在节流方面也表现不佳。为了维持增长,营销费用的占比从 2019 年的 25%快速上升到了 48%,然而用户的增速却呈现出下滑的态势。2023 年在后台偷偷启动了用户自动续费功能,这引发了 130 多起投诉。另外,与 GSK 合作的肿瘤药物研发花费超过 4 亿美元,然而由于资金断裂,临床试验被迫中止,这直接致使 2024 年研发部门裁员 25%。

这场崩塌将消费基因检测行业的“先天残疾”暴露了出来:祖源分析仅仅是猎奇的玩具,疾病风险预测由于 SNP 芯片仅覆盖 0.02%的基因组,所以缺乏临床价值。竞争对手 Ancestry 通过家谱订阅服务每年能收入数亿美元,而 23andMe 却沉溺于“烧钱换数据”的资本游戏。更为讽刺的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资本以及精力才建立起的基因数据库。制药巨头对 1500 万人的遗传密码垂涎不已,然而最终因数据确权模糊,这一遗传密码成为了收购案中的“烫手山芋”。加州司法部长的紧急警告揭示出了更大的危机,即这些包含种族特征、疾病倾向的生命密码一旦流入黑市,就有可能催生基因歧视、精准诈骗甚至生物武器。并且美国 HIPAA 法案存在监管空白,这使得这场数据伦理危机注定没有赢家。

23andMe 的衰落给科技泡沫时代留下了血色的印记:当资本对“数据资产”的故事深信不疑,当创业者把隐私合规当作成本而不是底线,即便再耀眼的独角兽也终究会从神坛上跌落。如今,那些曾经被装入试剂盒的唾液,正变成刺向商业文明的一把利剑——在基因科技迈向广阔天地的征程中,安全与伦理的防护舱比估值泡沫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