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 日截止时,23 个省(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将 2024 年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详细数据进行了公布。从人口数据的变化情况去看,区域人口的增加与减少呈现出了进一步的分化态势。
2024 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为-0.99‰。并且人口数已连续三年呈现负增长态势。在 23 个省份当中,有 7 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正增长的,也就是说这些省份的户籍人口数量实现了正增长。2019 年的时候,31 个省份中有 28 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正值。
从省份方面来看,自 2021 年起。只有广东、广西、福建、贵州、青海、新疆这六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都是正增长的。在这些省份中,去年贵州的生育意愿最为强烈,其出生率达到了 10.74‰。广东的新生儿数量是最多的,并且已经连续四十多年超过了 100 万人。
辽宁的生育意愿在另一方面是最低的,2024 年其出生率为-5.3‰。2024 年辽宁的常住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是 2.95%,而新生儿数量仅占全国的 1.89%。吉林的新生儿数量降到了 9.7 万,在 23 个省份中处于倒数第一的位置。在过去的十年里,东北三省的人口呈现出负增长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越发明显,常住人口数量累计减少超过了 1200 万人。
3 月 27 日,民政部老龄司司长黄胜伟在博鳌亚洲论坛 2025 年年会上有所表示。他指出需制定并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以及激励机制,要降低生育、养育以及教育方面的成本,致力于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凭借强有力的举措来提升生育率。
一、粤桂贵等七省新生儿超40万
从已公布的人口数据方面来看,经济大省是人口大省。并且,经济大省挑起了 2024 年的人口增长重任。
广东连续 36 年 GDP 总量居全国首位。2024 年,广东以全国 9.07%的人口数,贡献出了全国 11.8%的新生儿。此外,2024 年广东出生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 10 万人,并且连续 7 年成为生育大省之首。
全国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广东的人口结构优势较为明显。2024 年末,广东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在全部人口数中所占比例为 14.86%。这个比例比全国 22.0%的老龄化程度低很多。与此同时,广东 16 至 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有 8484 万人,其在全省常住人口中所占比重为 66.3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5.46 个百分点。
2025 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东的实时人口约为 1.5 亿。广东的新出生人口数量在全国处于首位。广东拥有大量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广东拥有大批高素质且高技能的人才。这些都是广东能够持续蓬勃发展的动力所在。
深圳是一线城市,2023 年其户籍出生人口数超过 8.5 万人,这一规模约等于同期吉林省全省的新生儿数量。同时,深圳的出生率达 12.96‰,是全国平均出生率的 2 倍。在广州这个一线城市中,也有其自身特点,但与深圳在人口结构优势方面有所不同。深圳在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深圳常住人口里,15 到 59 岁的人口占比达到了 79.53%,并且平均年龄仅仅是 32.5 岁;在 2024 年,广州户籍的出生人口达到了 11.43 万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 5.58‰。
相比而言,另外两座一线城市面临着更多的人口结构性矛盾。从 2021 年开始,上海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都是负值。北京在 2022 年和 2023 年出现了户籍人口负增长的情况。在 2017 到 2024 年期间,北京除了 2023 年常住人口有小幅回升之外,其他年份的常住人口都是负增长。并且,上海和北京的常住人口老龄化率都超过了 22%。
去年 GDP 总量位于 2 至 5 位的省份除了广东外,山东常住人口数超过 6600 万,江苏常住人口数超过 6600 万,四川常住人口数超过 6600 万,浙江常住人口数超过 6600 万。去年 GDP 总量位于 2 至 5 位的省份除了广东外,山东新生儿数量超过 40 万,江苏新生儿数量超过 40 万,四川新生儿数量超过 40 万,浙江新生儿数量超过 40 万。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公布 2024 年人口数据的 23 个省份当中。广西和贵州成为了 GDP 总量处于前五大省份之列。并且它们是除了其他省份之外,仅有的两个新生儿数量超过 40 万的省份。
贵州和广西都保持了高出生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正增长的态势。然而,由于受到户籍人口外流等因素的限制,贵州和广西在 2024 年的常住人口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而不是上升。
广西在解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时提到,广西是劳务输出大省。因为有大量劳动年龄人口外流,所以在全区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16 - 59 岁)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十年间,东三省人口数下降超千万
2015 年,由于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以及户籍人口外流等因素的影响。东北三省的常住人口数开始从增长转为下降。并且在这之后,开始了持续长达十年的人口负增长。在这十年期间,总共减少了超过 1200 万人。
具体来看,2014 年到 2024 年期间,辽宁省的常住人口数量从 4391 万减少到了 4155 万,减少了 236 万人;吉林省的常住人口数量从 2752 万下降到了 2317.31 万,减少了 434.68 万人;黑龙江省暂未公布 2024 年的人口数据,不过在 2014 年到 2023 年期间,常住人口数量从 3608 万下降到了 3062 万,减少了 546 万人。
近几年,东北三省的户籍人口出现负增长,且这一现象进一步加重。在 2019 年及之前,东北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处于-1.1‰及更靠下的水平。然而,从 2021 年起,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跌幅呈现出逐渐扩大的态势。到了 2023 年,东北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全都在-5.4‰及以下。
2024 年,辽宁的新生儿数量达到了 18 万,不过这个数量已经呈现下跌趋势。辽宁的常住人口为 4155 万。吉林的新生儿数量为 9.7 万,同样处于下跌状态。吉林的常住人口是 2317.31 万。
东北三省为了促进人口回流以及让高校人才留在本地,做出了很多努力。2023 年,哈尔滨发布了《人才新政 30 条》,规定对毕业五年内在哈尔滨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每月给予 1500 元到 3000 元不等的生活补助等措施。同时,东北三省还推出了“吉人回乡”“百万学子留辽来辽”等政策。
在人口流失过程中,东三省的经济增长也面临一定压力。
2014 年到 2024 年期间,辽宁省的 GDP 增速只有最近两年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的 GDP 增速一直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在最近的三年里,黑龙江都没有达成年初设定的 GDP 增速目标;吉林的 GDP 增速仅在 2023 年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2022 年的 GDP 同比下降了 1.9%。
三、转折发生在2021年
2019 年,31 个省份里仅有东北三省出现户籍人口负增长的现象。到 2021 年,这个数字变为 13 个省份。2022 年,又进一步上升到 20 个省份。(注:2020 年多数省份未公布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
2021 年 5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了相关提出。进一步对生育政策进行优化,实施一对夫妻能够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同时还有配套的支持措施。
结婚的人数在下降,并且生育意愿较低,这二者都会对未来的出生人口数量产生较大影响。
民政部数据表明,2024 年全国结婚登记的数量是 610.6 万对。2024 年结婚登记数比 2023 年减少了 157.4 万对。2024 年结婚登记数下降了约 20.5%。十年前,这个数值是 1306.74 万对。2024 年离婚登记数为 262.1 万对。2024 年离婚登记数相比 2023 年增加了 2.8 万对。2024 年离婚登记数上升了约 1.1%。
出生人口数和结婚登记数在下降,部分省份的性别比例失调问题值得关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23 年全国性别比是 104.23,即每 100 名女性人口对应的男性人口为 104.23 名。其中,广东、海南、西藏的性别比都超过了 110。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性别比低于 100,这意味着这四个省份是“男少女多”的情况。
近几年,新生儿数量下跌所带来的影响开始逐渐展现出来。其中,教育部的数据表明,在 2023 年,普通小学的数量降低到了 14.35 万所,与 10 年前相比,下降了 32.8%。
各地为了扭转出生人口数下跌的走势,在最近几年开展了生育补贴的“大竞赛”。2021 年 7 月,四川省攀枝花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了育儿补贴政策。
国家卫生健康委去年 10 月的数据表明,有 23 个省份在不同层级展开对生育补贴制度的探索实施。202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促进生育的政策并发放育儿补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告知,该委正在与有关部门一同起草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
今年 1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发文。2024 年,全国出生人口为 954 万人。此人口数比 2023 年增加了 52 万人。2024 年出生人口自 2017 年以来首次回升。这种回升主要受近几年生育意愿累积的影响。也受各地生育支持政策逐渐落实的影响。还受龙年生肖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但要看到,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仍在减少。这种减少对中国下阶段出生人口依然存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