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兄弟都不会长得完全一样,杭州和上海的“形”,没办法进行对标,西湖不能搬到人民广场,外滩也不能搬到钱塘江畔,城市的“神”,是融合为一体的,哪里需要对标呢?
撰文丨关不羽
DeepSeek引发热议,杭州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一波又一波夸赞杭州的热潮涌现。这自然并非坏事,杭州确实值得被称赞,然而不恰当的吹嘘却是不可取的。今天与上海作比较,明天又和深圳相对照,本应是展现强大实力的剧情,却变成了自我激励奋斗的故事。
[id_1827150130]
01
我第一次去杭州的时候,还是初中生,那是区少科站组织的一次活动。那次活动最大的看点并非杭州,而是坐飞机。因为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去过杭州,并且当时坐飞机可不是轻易能实现的。多亏了某位同学家长,才有了这样难得的机会。我兴奋得一晚上都没睡,原因也是为了飞机。
可是坐飞机的实际感受很平常,飞机轰隆隆地起飞,又轰隆隆地降落,没等好好感受就到达目的地了,有点小失落。很多同学和老师对后续行程也兴致不高,毕竟很多人都去过,都说杭州就是西湖边人挨人 。
被他们这么一说,我也没了兴趣。当时正值盛夏的中午,太阳火辣辣的,哪还有心情去凑热闹?我又不是没见过湖,长风公园的银锄湖是学校春秋游时多次去过的地方,青浦的淀山湖、苏州无锡的太湖我也都去过,所以对西湖也没抱什么特别的期待。
带队老师看到气氛有些冷,便进行安慰,说这次请了一位退休的老导游,这位老导游退休前负责接待外宾,在这两天一夜里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
来接机的导游两鬓头发花白,看得出年纪已经很大了,然而目光明亮有神,步伐轻快有力,显得十分干练。登上大巴车后,有同学和老师询问:“去西湖吗?”他微笑着回应:“现在去那里全是人,没什么意思。杭州并非只有西湖,跟我走,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致。”
资深导游没有让我们失望,吃过简单的团餐之后,第一个景点是704工程,它号称“林彪行宫”,老导游颇为得意地说,这个景点不对外开放,是他找了关系才得以参观的,老师们颇为雀跃,全程开启问东问西、七嘴八舌的模式,我们这些初中娃虽然懵懂,但也挺高兴的。
转到地上建筑,起初感觉没什么意思,房子空荡荡的,看上去挺普通。经过老导游的指点,我们才明白处处都有玄机。地板是特制的,走路不会发出脚步声。孩子们马上蹦蹦跳跳地去验证,不禁啧啧称奇。我们还见识了进口地毯,用玻璃杯砸上去不会碎也不会出声,还有纯手工打造的豪华水晶灯。
俨然变成了师生一同欢乐的寻宝之行,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响彻在那座大得离谱的建筑里。
逛完之后上车,老师们表示这次出行很值得,老导游微笑着说,“实际上林彪从来没有在这里住过,这些都留给我们让我们大饱眼福了。”又有人询问下一站是不是前往西湖,老导游翻了个白眼回应道,“这么着急去晒太阳呀?”带队的老师也是笑了笑没有说话,大家不明白他们的意图,很配合地安静了下来。
停车后下来查看,有一座小小的牌坊,上面刻着“云栖竹径”,看起来并不怎么引人注目。走进牌坊后,却发现另有一番美妙的境界。竹林十分茂密,满眼都是绿意,让人感觉浑身清凉。景区面积不大,然而我们却逗留了很长时间。在没有空调的日子里,这份盛夏时节的清凉实在是太过珍贵了,以至于舍不得离开。过了许久,老导游才招呼我们说“时间差不多了,还有下一个景点” 。
下一个景点是虎跑,抵达的时候天色已临近黄昏。老导游十分得意地讲,这个时候过来,不需要购买门票,而且游客数量也很少。茶室或许仍然在营业,这样正好 。
茶室确实还开着,不过已经着手收拾打扫了。老导游满脸笑意,对一位阿姨说,上海来的小朋友,就坐一会儿,不会耽搁太长时间。阿姨爽朗地笑着说,行啊,你面子大,哈哈哈,随后敏捷地把叠放在桌上的椅子放下,又说,你带他们四处转转,回来再喝茶。我们稍微转了一圈回来,几桌茶已然摆放好了。
虽说年少时不懂茶的滋味,但是茶的香气在黄昏时分静谧的山林泉水中缭绕,直到如今都让人难以忘却。
大半天的行程结束了,在驱车前往宾馆的路上,盈盈碧水偶尔从窗外一闪而过。有人提议:“咱们等会儿去夜游西湖吧。”老导游嘿嘿一笑回应:“晚上人也不少,都是出来乘凉的,没什么可看的。”接着又说道:“今晚大家早点休息,明天早点起来去游西湖,看个够。”
第二天,晨曦微亮时的西湖让我感到惊艳,我到现在都不清楚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描述它,只觉得一辈子都看不厌 。
图/图虫创意
很多年以后,我和新婚妻子复刻了那场少年之旅,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新婚礼物,于是她和我一样成了杭州的粉丝,满陇桂雨、十里琅珰、九溪烟树、龙井御道不必多说,那些不知名的小山小水也让人留恋不舍,不过西湖依旧是最美的。
我们还住了汪庄,这里没有走路不出声的地板,也没有宛如踏云的地毯,不过这也算是和大人物的朴素生活再次亲密接触了。
这就是杭州,它是一座在老上海人地域鄙视里,少数几个没被归入“乡下”范畴的城市。要是人生能够重来,让我再次做出选择,我依旧会选择在上海出生。原因在于上海很不错,并且它和杭州距离较近 。
02
在我看来,说“杭州对标上海”这种话的人,是既不了解杭州,也不了解上海。上海之所以好,并非只是一座城市一地的繁华富庶独占美好,而是长三角众多名城所汇聚起来的种种美好 。
即便从“上海中心论”的视角来看,苏锡常、杭嘉湖、宁波、绍兴等,并非无足轻重,而是彼此声气相通、财货往来,如同同根连气一般。这并非“长三角一家亲”的套话,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同根连气,才出现了种种“家务事”的矛盾 。
“杭铁头”不喜欢上海人将杭州称作“后花园”,上海人总认为淘宝是杭州在“捡漏”,苏州人对没有机场的怨念指向上海,上海对唱评弹的冲到虹桥机场截胡台商也颇为不满,诸如此类情况,在地方论坛、贴吧里的热帖、置顶中很常见,正是因为往来频繁、利益相关,才会时不时产生矛盾,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喜欢那种带有“上海中心论”的“后花园”说法,杭州对待上海游客并没有懈怠。上海因错过阿里而深感遗憾,但也不会退出包邮区。嘴上骂骂咧咧是一种情况,然而该合作的还是要合作,亲兄弟之间的家务事不就是如此吗?那些天天上演兄友弟恭戏码的,才是塑料兄弟。
亲兄弟都不会长得完全一样,杭州和上海的“形”,没办法进行对标。西湖不能搬到人民广场,外滩也无法搬到钱塘江畔。城市的“神”,是浑然一体的,哪里需要对标呢?城市的“神”,实际上就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那位精明能干的老导游,和我身边的上海爷叔们不相上下。那位爽朗热情的茶室阿姨,和我邻家阿姨没什么差别。人不管是上海的还是杭州的,风气都是差不多的。
图/图虫创意
我有一位朋友,他的户口直至如今仍在深圳,不过他定居于杭州已将近20年了。他听闻我正在撰写这篇文章,便嘱托我讲一个故事 。
十年前,朋友的父母退休了,他们从广东赶到杭州,帮朋友带孩子。在这期间,两位老人走遍了杭州的大街小巷,还游遍了国内的大小城市。他们不止一次发出感慨:去了那么多地方后,发现最美丽、最宜居、最舒服的地方,还是杭州 。
因为杭州有无数让人不经意间感到温暖的细节。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会礼让行人,杭州在国内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没有其他城市能与之相比;老人在杭州外出,任何时候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背包可以随意背着,不用再捂在胸前;无论在杭城的哪个地方,都能看到满眼绿色、市容整洁,最大的景区西湖还是免费的;还有,城内到处都很容易找到,堪称星级标准且干净的公共卫生间;另外,各种公共服务效率高,人与人打交道时充满善意与温情……
这段话,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由他书写而成的。上海不存在西湖,无论是免费的西湖还是收费的西湖都不存在。然而,与人们相关的方面,却是没有差别的。
03
至于对标深圳,不客气地说,这是高估了深圳,低估了杭州。
不是讲深圳不好,只是深圳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呈现充足的好。这不但因为历史积淀不够深厚,更是由于城市发育基础的属性存在差异。这种属性差别,不会体现在表面数据方面,而是融入城市之中 。
“命格”的隐藏数据。
很多南方名城,若以“帝国史观”的标准来衡量,大多都有点“出身不正” 。它们开始于远离帝国政治中心,在那里“猥琐发育” 。它们成长于“地方割据势力”治下的乱世,只能苟且偷生 。杭州就是其中的典型 。
杭州作为东南名城的起点起始于隋代的大运河工程,然而它是在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发展起来的。南宋定都临安,杭州接纳了这个起点本就不高且又惨遭“降级”的帝国残躯。是杭州引领的东南繁华,造就了有帝国之名却无帝国之实的南宋,使其留下了古代史政治文明和经济水平的巅峰纪录,而非南宋成就了杭州。
总之,杭州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多少来自帝国的政治助力,“人间天堂”的生命力源头一直是山水之美,以及东南地区富庶的区域性特征。所以,尽管经历了兴衰变迁,杭州总是能够在困境中复苏,持续发展,生生不息。
这与帝国中心倾尽全国力量打造的北方著名都城截然不同,“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沉痛确实让人内心深受触动,然而千年之后杭州依旧暖风熏得人沉醉、游客众多,东京梦华却已成为虚幻不实的过往,杭州不一定非得是“临安”,但开封必定得是“东京”,即便长安、洛阳又怎样呢,两都赋从汉朝写到唐朝,在失去帝国的政治强大影响力后,就变成了凭吊古迹的千古绝唱 。
深圳处于南方,却具备北方名都的特性。新政促使这座新城诞生,它一端连接着香港,另一端连接着北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景色壮美,然而却未曾经历过沧海桑田、潮起潮落的磨炼。
直白地说,深圳这座城市,没有属于自己的根基。杭帮菜口味清淡、缺乏特色,就如同维纳斯断掉的胳膊,不过它终究是本地的原汁原味。深圳有全中国最美味的螺蛳粉和椰子鸡,但这也只是在他乡遇到故乡美食的一种幸会罢了。
在一定程度上,深圳与上海有相似之处,可看作年轻版的上海,不过这只是“一定程度”上的相似。上海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源自政治变迁,在当时属于“特区”。然而,上海并非凭空出现的“飞地”,而是由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形成的城市。经过百年发展,上海已根基稳固、枝繁叶茂。相比之下,深圳还非常年轻。
图/图虫创意
用“帝国史观”的标准来衡量,直接连接北京的深圳根正苗红,其起点甚至比在乱世中崛起的上海还要高。然而,天花板是什么呢?它取决于大鹏翅膀下的风向和风力。
所以,若一定要进行城市对标,深圳也许能够对标上海。而深圳和杭州,不存在可比性。评价一座城市时,标准不仅仅是产业、经济、人口方面的硬核数据,还包括决定未来确定性的隐藏天赋。其中,确定性才是最为重要的 。
世事无常,繁华是一时的,天堂却是永恒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