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进入文章之前,咱先来玩两个竞猜小游戏。
不知道各位能不能凭借这张照片,分辨出它们是什么规格的USB - A口,以及能不能分辨出它们是什么规格的USB - C口?
又或者看看能不能依据一根线各个角度的细节,判断出这是一根何种规格的数据线 ?
面对上面这两个问题,我敢说有百分之八十的差友估计都会犯难。
另外百分之二十的差友,没准能从接口和插头触点发现一些端倪,一般来说,蓝色A口代表USB 3.0,白色或黑色A口代表USB 2.0,这些还算有规律可寻,然而到了C口,很可能就没办法了。
即使物理概念上的接口针脚达到满配状态,仍有emarker芯片对线材传输速率和功率上限产生影响,并非我有意为难大家,主要是当前市面上的接口和线材十分混乱 。
以最常见的电脑为例,如今电脑配备USB - A口已是基本操作,有些电脑甚至全部配备的是USB - C口。
很多人都清楚自己电脑的USB-C口正反都可插,平常使用时颇为便利,然而或许并不明晰它究竟支持多高的传输速度,多大的充电功率,若有需求时,是否能够用于投屏或者外接显卡。
对于USB - A口,虽说看起来较为传统,但其在性能方面实际上存在不小差异,同一台电脑上,处于不同位置的两个USB - A口,它们的传输速度或许会有两倍甚至十倍的差距 。
假如现在有人拿着你的电脑,询问你这是什么规格的接口,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无法回答,我也是如此。
很多电脑不会在接口旁标注具体规格信息,例如Mac,它只是在机身上简单开了个孔,没有标注其他任何信息 。
其他笔记本电脑,尤其是轻薄本,基本上都是如此,顶多在接口旁边设置了一个闪电小标识,了解的人明白这是雷电协议的标志,不了解的人则会疑惑,这接口难道只能用来充电?
当然了,数据线这边的情况同样如此,我看了看周围正在使用的数据线,发觉它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没有标明具体的规格。
本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真有需要,咱们去官网查看就行,这只需半分钟,可问题恰恰在于,各家虽都标注了接口和线材规格,然而它们的标注方式,怎么说呢,有点随意 。
根据数字越大越强的逻辑,USB 3.0、USB 3.1 Gen1、USB 3.2 Gen1中,USB 3.2 Gen1应该最强,然而实际上这些接口的传输速度相同,都是5Gbps,这只能说明其迷惑性非常强 。
包括USB 3.1,包括USB 3.1 Gen2,包括USB 3.2 Gen2也是如此,你别看它们名字不同,实际上这些接口的传输速度都是10Gbps,除了那些数码极客,试问,普通人谁看了不迷糊。
同样的事情也出现在U盘、移动硬盘以及扩展坞等众多外部设备上,许多设备只是直接标注个USB 2.0/3.0便算完成。
不过你要是说这些厂商标错了,那倒也不至于,因为它们都遵循了USB标准化组织(USB-IF)制定的标准,只是,某些厂商遵循的是老标准,另外一部分厂商遵循了新标准。
之前了解过USB命名规范的差友应该都清楚,USB标准化组织对USB接口的名字进行更改,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两次了。
在USB处于2.0版本时,USB标准化组织对其进行了更改,将USB 1.0改为USB 2.0 Low Speed,把USB 1.1改成USB 2.0 Full Speed,而原本的USB 2.0被改成了USB 2.0 High Speed。
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让USB 1.0和USB 1.1“原地升级”为USB 2.0 。之后USB 3.1出现,它将USB 3.0改成了USB 3.1 Gen 1 ,与此同时,USB 3.1被改成了USB 3.1 Gen 2 。
再后来,等到USB 3.2出现,USB标准化组织再次采用老办法,又给USB改了一次名称。
新规范提出要求,将USB 3.1 Gen 1改名为USB 3.2 Gen 1,把USB 3.1 Gen 2改名为USB 3.2 Gen 2,至于USB 3.2则被称作USB 3.2 Gen 2x2,后缀变长了,命名方式也变得越发复杂难懂。
而且细心的差友应该不难发现,最开始是USB 3.0,经过USB标准化组织的两轮改名,它已经发生了变化,升级成了USB 3.2,真可谓“科技以改名为本”。
再后来,USB 4发布,USB标准化组织觉得老往后加后缀不太妥当,便宣布后续不再采用这种命名方式,等到下个版本的USB 4出现,就通过v1/v2来区分了。
只能说,它确实是有在简化命名,但又没完全简化到位。
直到最后,网上骂声不断,USB标准化组织才终于安分,彻底摒弃了之前那几套杂乱无章的命名方式,转而开始采用更简便直接的办法,即统一按照接口和线材的传输速率来命名。
比如说,接口的传输速度能达到10Gbps,这样的接口就叫USB 10Gbps;要是接口的传输速度能达到80Gbps,那么这样的接口就叫USB 80Gbps。
并且依据USB标准化组织所发布的《USB-C线缆额定功率Logo使用指南》,所有种类的USB-C数据线都必须带有相应传输速率以及充电功率的Logo标识,借此方便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它们的优劣。
只可惜,这指南仅在USB标准化组织内部成员中有效,这些成员得遵循USB-IF制定的各项标准,其中涵盖命名规范,然而对于组织之外的厂商,它没什么约束力,厂商如何标注完全取决于自身意愿。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市面上存在着许多接口与数据线,它们的命名以及标识,仍然自行其是 。
前阵子,我看到有博主误把前面那套标准看作新规,那套标准是两年前的,由此可知,之前因命名混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深 。
在我看来,如果USB标准化组织从一开始就采用这套简洁清晰的标准,其他厂商跟着采用也就跟着采用了,根本不会造成如今命名标识混乱的状况,以至于现在我们买一根数据线都得做一番准备工作。
话又说回来,这锅不能完全让USB标准化组织承担,毕竟在接口方面,除了USB,还有雷电标准。
雷电标准是一种接口标准,最早由英特尔推出,得到了苹果等一众厂商的大力支持,如今已发展到第五代,其接口标注方式虽不像USB标准那么混乱,但说实话挺抽象的。
如果说前两代雷电接口,我们还能够直接依据接口类型来与USB标准作出区分,那么从雷电3代起,情况就变得复杂了,因为从这一代雷电接口开始,其接口类型变成了最常见的USB-C 。
对于一个USB-C接口,也就是Type-C接口而言,它的规格有多种。既可以是USB 5Gbps,也可以是USB 10Gbps,还可以是USB 20Gbps,或者是USB 40Gbps,甚至是USB 80Gbps。另外,其规格也可以是雷电3,或者雷电4,又或者是雷电5。这种同形态但不同规格的接口,在功能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为方便大家快速知晓不同规格接口的特性,我在此简单制作了一张表格,各位差友可对照此表查看不同接口规格所对应的传输速率,查看其功率传输情况,查看其视频输出能力,以及查看其对于一些外接设备的支持情况。
很明显,最理想的情形是每个接口和数据线都采用当前最高规格,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鉴于成本、定位以及设备实际应用场景等因素,厂商们会依据不同产品适配不同规格的接口与数据线 。
但是最近几年,相信各位差友也看到了,USB标准化组织不断改进命名规范,整个行业在接口形态和接口技术上也有发展,实际上一直都在朝着更加统一、更加便捷的方向迈进。
从长远角度看,达成接口物理形态的统一,是有可能的。并且,实现接口规格的统一,同样存在可能性。
不过事实证明,仅靠厂商的自驱力是远远不够的,不然的话,苹果不会一直拖延到前年才给自己家的iPhone配备C口。并且直到现在,许多手机所使用的C口依旧是USB 2.0,其有线传输速度甚至比不上直接使用无线传输的速度。
依我看,这些厂商与其在标准方面各自表明立场,倒不如联合起来,组建一个类似于互传联盟的接口标准联盟,大家共同参与制定统一标准,并且严格遵循该标准,如此一来,距离接口实现大一统,或许真的就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