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勤县涌入一群年轻人。
民勤坐落在河西走廊的东北端,地处石羊河流域的下游地带,其东西北三面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所环绕,该县区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民勤人民在绵延408公里的风沙地带坚持不懈地植树固沙,成功构筑了超过300公里的防护林带。在2014年至2019年间,该县的荒漠化面积比例由原先的90.34%降至88.18%。
如今,一句“欢迎来民勤植树”,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使得民勤得以被更多的人关注。
种树
初春时节,轻柔的微风拂面,气温逐渐回暖,土壤开始解冻,植物们也度过了休眠期,此刻正是栽种树木的最佳时期。
在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东南侧的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记者目睹了挖掘车辆在沙地上来回移动,不时停歇,从而在地面上形成了排列有序的圆形凹坑。此时,志愿者们紧随其后,开始对挖掘车辆留下的坑洞进行补充挖掘工作,随着他们的努力,一个个长4米、宽2米的方形网格逐渐显现出来。
志愿者挖坑种树。人民网 刘文邦摄
一个方格代表成年梭梭固定沙土的大致区域。挖出深度约40厘米的种植坑后,梭梭、花棒、柠条等抗风沙的植物幼苗被栽种,紧挨坑壁以防止倾倒。随后进行浇水、回填、压实土壤等工序。经过一天的辛勤劳作,又新增了超过100亩的沙地,树苗生长,面积相当于超过10个标准足球场。
这是由超过六百名志愿者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他们源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其中不乏90后、00后的身影,甚至有人已经不止一次参与其中。
一群年轻人,为何扎进沙漠种树?
2024年春季播出的那档综艺节目使得民勤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艰苦的治沙行动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自发前来参与。到了同年11月,一位来自甘肃的年轻人高呼“欢迎来民勤植树”。这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和积极响应。
我们此行并非为了追逐明星,此地并无明星踪影,我们的目的是投身于工作。苏州的白春瑶这样说道。她记得,去年初次踏入民勤,起初是受到了偶像的启发,然而自从踏上这片土地,目睹了风沙中的梭梭,她的心中所想的,便是如何将植树造林这一事业落实到位。
今年我重返此地,白春瑶晋升为组长,承担起为数十人分配任务、阐述关键点的重任。在植树过程中,志愿者们有的在气温降至零下的夜晚,栖身于帐篷或板房中,有的则每日乘坐车辆从县城出发,行程40公里抵达沙漠,随后携带铁锹步行半晌到达种植区域,在烈日下辛勤地挖坑、栽种树苗、进行浇灌。
众人都投入其中,一丝不苟地从事这项工作。白春瑶从中发现诸多细节,让她坚信“此事定能成功”:例如树木种植的顺序,去年是从近处开始,逐渐向远处延伸,她当时便认为,行至较远之处时,可能会不小心踩到已经种植好的树木,然而今年却意外地进行了调整。
治沙
梭梭树苗的身高大约在60厘米左右,待其成熟后,高度可超过3米。其根系能够深入土壤深处,稳固地固定住沙土。
梭梭生长对比图。人民网 刘文邦摄
民勤县坐落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狭窄地带,正好处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布局的“北方防沙带”位置,该县是全国荒漠化、沙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流传着“十有九沙,非灌溉不能种植”的说法。
民勤志中记载,治沙史中占有一半。在这股“种树热潮”的背后,民勤人民持之以恒地植树固沙,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石述柱、范玲花等前辈治沙者的感人事迹,也广为传颂。
在网络上关于民勤植树的视频评论区,常常有人提出疑问:“该如何种植,该联系哪位人士?”而在对这些问题的回复中,“小仲哥”和“马哥”的名字被频繁提及。
仲麟,人称“小仲哥”,来自民勤县西渠镇,属于95后一代。他的童年时光,与众多民勤人相似,充斥着漫天飞舞的黄沙,以及长辈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或种树,或搭建挡风墙。其中,最令他难忘的一次,是风沙肆虐,天空一片漆黑。
仲麟(左一)为志愿者分发树苗。人民网 刘文邦摄
在大学期间,仲麟曾在故乡栽种了五百株梭梭,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经验,这批树木的存活数量极为有限。
毕业临近,仲麟重返民勤,以志愿者的身份投身于春季播种工作。他记录数据,不断试验,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高效的植树技巧——树苗应种植于约40厘米的深度,并朝顺风方向进行栽种。依照此法种植的梭梭,其存活率可高达80%。
在2023年,仲麟携手十余位村民于兴隆村播下了300亩的公益林种子,随后,这片土地逐渐演变成了仲麟生态公益林基地。进入2024年,五千余位志愿者纷纷加入其中,共同投身于植树造林的活动。
记者在距离兴隆村约一百多公里的四方墩生态林基地,遇到了一位有着相似经历的“马哥”——马俊河。
马俊河,一位80后的民勤本地人,2006年,当他得知民勤绿洲有可能遭受两大沙漠的吞噬时,毅然决然地辞去外地的工作,返回故里,并主动发起了一场名为“拯救民勤志愿者绿洲行动”的活动。
自2007年起,马俊河便带领志愿者在民勤这片土地上植树造林,致力于生态修复工作,使得八万亩沙地得以焕发生机,披上了绿意。“当初栽种的梭梭幼苗,如今已长至五米之高。”
民勤县林草局的工作人员透露,对于绿洲内部道路两旁以及村庄周围散布的零星沙地,治理工作已交由公益组织以及当地的干部和民众负责。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民勤县已建立起以重点工程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防沙体系,其中青土湖、龙王庙、西大河等关键风沙口的治理,主要依靠国家“三北”工程的支持。
民勤地区“沙进人退”的现象已得到有效控制,长达408公里的风沙前沿已建成了超过300公里的防护林带。曾经干涸了半个多世纪的青土湖,其水域面积正逐步扩大,预计到2024年,其面积将增至27.65平方公里。
可持续
“多的时候,每天有七八百人来到基地。”
截至本年五月中旬,仲麟主导的植树造林志愿行动吸引了超过两万七千人加入。马俊河所管理的四方墩生态林地亦迎来了八千多位访客。
志愿者为新栽的树苗浇水。人民网 刘文邦摄
民勤如何接住这巨大的善意?
仲麟表示,务必确保大家能尝到一顿热腾腾的饭菜。他指出,在沙漠中,恶劣的环境和突如其来的风沙是常态,而建立基地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志愿者能够方便地用餐,并且拥有一个可以休息的场所。
“基地”这个名字下,实际上只是由十几间简陋的板房和几顶帐篷组成,它肩负着提供住宿、接待以及展览等任务。我们在户外烹饪,生活用水需要从村里运送,而在3月19日电力接入之前,我们依赖太阳能光伏板来获取电力。此外,基地还聘请了一个固定的车队,他们负责每天将志愿者从植树地点接送至县城。
3月上旬的仲麟基地。人民网 刘文邦摄
挑战固然存在,但基本上都能够解决。兴隆村的村委会主任潘从文,是这里的“老朋友”,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潘叔”。潘叔几乎天天都来基地提供帮助,“无论什么事情都愿意做”,而他的妻子则专门负责为志愿者们准备餐食。
志愿者居住在基地,他们观察到工作人员在夜间默默为大家添加炭火,动作轻柔无声,"午夜时分,他们已经来过一次,而凌晨三点,他们又再次出现。"
在基地周边,民勤县各职能部门以及热心企业亦在贡献力量:他们搭建了便民服务点,供应免费饮品,并组建了公益车队,免费为公众提供接送服务。此外,团县委还精心制作了专属证书,持有此证的志愿者在武威市游览时,将享有景区的优惠政策。
一株梭梭的栽种至成熟需历时三年,期间必须进行浇水和养护。种植的树木数量越多,所需的维护工作也就越繁重。在树木种植完成后,仲麟计划着手开展公益性的林带养护活动,以稳固和扩大植树造林的效果。
农民若想通过其他方式增加收入,便能够减少开垦荒地、合理利用水资源,从而在源头上减轻人与水资源的矛盾。马俊河意图继续借助电商扶持项目,通过稳定产业发展来推动生态保护工作。
三月份播下的梭梭,到了五月已经萌发出新芽。志愿者们群里欢快地交流着沙漠中的细微变化,将他们的亲身经历发布在社交平台上,这又吸引了一群怀揣着“想要有所作为”想法的年轻人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