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逝,夏日将至,5月21日的凌晨2时55分,我们迎来了小满节气。此时,万物生长至小而饱满,初夏的晴空充满了生机,仿佛人生的小确幸也在此刻达到巅峰。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时节,大地万物蓬勃生长,田野间麦浪翻滚,金色耀眼,展现出一幅迷人的初夏画卷。然而,今日的上海却呈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雷声隆隆,暴雨倾盆,仿佛是那熟悉的上海初夏特有的“风味”。
梅雨什么时候来?
上海的小满常见雷电、暴雨
今日上海天气多云,时有阵雨或雷雨光顾,气温介于24℃至28℃之间。尽管气温并不算高,但湿度相当大,部分地区雨后空气湿度几乎达到饱和,让人感觉既闷热又不适。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测,未来一周内,本市将持续阴雨天气,明日上海天气以多云转阴为主,局部地区可能出现短时小雨,对出行影响有限,气温范围在22℃至27℃之间。周五来临,本市将因气旋东移而迎来较为显著的雨风天气,同时伴有雷电现象。随之,气温将下降至20℃至23℃之间,人们会感到明显凉爽。双休日期间,雨水将逐渐减少,天气转为以多云为主,预计气温将在18℃至25℃之间波动。
这几日上海的气候与小满时节的特征颇为吻合。小满,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以植物生长状况命名的节气,通常在每年的5月21日左右到来。在这个节气里,上海正处于初夏时节,白天气温较高,而早晚则依然保持凉爽。根据1991至2020年徐家汇站的气候数据,上海全年平均气温为22.8摄氏度,平均降水量为55.3毫米。在小满节气期间,上海的暴雨预警显著增加,其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预警包括雷电、暴雨以及大风。
梅雨并没有提前来
众多市民感到疑惑,为何天气如此闷热潮湿,难道是黄梅季节提前降临了吗?气象专家作出解释,虽然本周降水量较多,但导致降雨的天气系统并非一致,今天和明天的降雨主要是由暖湿气流的北移与弱冷空气的相遇所引起,预计不会持续太久;而周五前后的大风和降雨,则主要是由气旋的东移所引发的。气象学上对入梅的定义有着严谨的准则,从当前情况观察,副热带高压带偏移至南方,而主要的降水区域依旧位于华南地区,梅雨时期的天气格局尚未形成。
梅雨,这一民间对天气现象的经验性总结,是对季节变化和人体感受的简明概括。随着气象科学的进步,气象机构确立了一套严谨的梅雨判定标准。每年,国家气候中心都会依照《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进行梅雨的实时监测工作。监测范围被划分为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等三个区域,而上海恰好位于长江中下游区域。这些区域是否能被判定入梅、出梅,都会有一些相应的标准。
上海“入梅”通常需满足一系列条件,例如,“入梅”前五日内,副热带高压脊线需跨越东经120度,且位于北纬18度以上;在这五天里,日均气温需有三天超过22℃;而“入梅”之后,接下来五天中至少有四天需有降雨。然而,近期上海的气候特征并不满足这些入梅条件。根据1991至2020年徐家汇站的统计数据,上海通常在6月19日进入梅雨期。在历史上,五月份入梅的情况极为罕见。在2011年至2020年的这十年间,上海大多数年份都要到6月中旬才开始迎来梅雨季节。因此,今年的梅雨似乎还需耐心等待。
气象专家指出,无论是否进入梅雨季节,一旦气温上升、湿度增加,物品便容易出现发霉现象,因此市民需采取有效的防霉和防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