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二天的激烈战斗,伊朗决定与以色列实现和平共处,而美国、以色列和伊朗三国均计划在达成共识后即行停止进一步的行动。
伊朗对美军基地发起攻击之后,特朗普紧接着宣称,以色列和伊朗达成了“全面而彻底的停火”协议,然而这不过是他的老调重弹,惯于夸大事实。
伊朗外交部长迅速回应称,双方并未就“停火”一事达成共识,然而,若以色列能在凌晨4点前停止攻击,伊朗方面亦无意采取进一步的反击措施。
【特朗普宣布,以色列与伊朗同意停火】
换言之,那些所谓的协议并不具备关键意义,真正重要的是双方是否能够实现真正的停火。目前,伊朗设定的时限已经结束,双方暂时陷入了短暂的寂静,而海湾国家也纷纷重新开放了领空,这看起来似乎预示着未来不会再有大规模的冲突。
全程看下来,伊朗与以色列互相空袭了十几天,美国也下场参战。
伊朗虽力求保持适度,鉴于美国在袭击核设施前已提前告知,并给予了充足的时间以便其转移核材料,且空袭力度并未过分,伊朗亦以礼相待,象征性地对美军在中东的最大军事基地进行了轰炸。
如此一来,伊朗在国内有了交待,然而并未采取对以色列那样的全面攻击行动,故而局势并未进一步恶化。
特朗普亦展现自持,对伊朗的空袭事件仅轻描带过,称对方已“发泄了怒气”,并认为中东地区有望迎来和平,这一态度反映出了诸多信息。
【伊朗也不敢迈出最后一步,同意息事宁人】
随后特朗普还承诺,自己会敦促以色列降级事态。
随后,特朗普公布伊朗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的消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立即向内阁成员发布了禁言令,禁止任何人对此事公开发表任何评论。这表明他似乎不打算再进一步激怒伊朗,以免使停火进程变得更加复杂。
紧接着,以色列向伊朗传递信息,表示“数日内”愿意终止争端,言辞间流露出极大的傲慢,宣称自己几乎达成了作战目的,然而却仍保留了激化战事的可能,这其中包括持续对伊朗进行大规模攻击,仿佛停火对伊朗而言是一种“恩赐”。
观察现象以洞察其根本,美国与以色列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特朗普对以色列施加了某些影响。
他并非无端之举,以色列先前采取主动,一举摧毁了伊朗军方的高级官员以及核物理领域的专家团队,继而又力促美国加入攻击行列,特朗普总统亦遵从了这一指示。
【伊朗方面要求以色列息事宁人】
以色列已实现其预期目标,理应平息纷争,否则继续动荡,美国不仅无法再全力支持以色列,甚至自身安全也将受到威胁。
在伊冲突问题上,美国国内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两股势力,其中一方坚决支持传统的战略方针,持续不断地为以色列提供坚定支持,并对伊朗施加持续压力。
另一部分人则强烈反对美国对以色列的完全顺从,这种态度与“美国至上”的原则相悖。
有些人发出警告,若特朗普将美国推入中东战事更深的泥潭,他的总统生涯可能就此终结。
不仅如此,美国国会亦开始探讨,即便无法对特朗普进行弹劾,是否应当对他军事决策的权限加以限制,以免美国在未察觉的情况下,被他引向深渊。
【内塔尼亚胡对内阁下达了封口令】
这些都让特朗普感受到了压力,没法在中东问题上由着性子胡来。
伊朗对于以色列方面的信息,并未明确表示是否接受,与以色列商讨停火并无实质性意义,核心在于美国是否意图缓解紧张态势,以避免再次卷入中东长达数十年的纷争。
目前观察,特朗普似乎觉得,他发动了对伊朗核设施的轰炸,而伊朗也对美军基地进行了反击,双方似乎达成了某种平衡,看来是到了寻找退路的时候了。
伊朗对此并无太多反对意见,只要以色列能够安于现状,至于过往的恩怨,或许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一笔勾销”,反正伊朗本身也遭遇过类似事件,并不少见。
当然,伊朗先前关于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言论多少产生了一定影响,即便只是口头上的威胁,并未付诸实际行动,但这也足以引起人们的极大担忧,因为霍尔木兹海峡作为一条至关重要的航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仅美国,全球各国对于局势一旦恶化,伊朗可能采取冒险行动都感到忧虑,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美国当时会急忙向中国发出呼吁,希望中国能够对伊朗进行劝阻。
【伊朗和美国都无意升级事态】
众多迹象显现,中东地区的局势已逼近一个关键转折点,美国与伊朗均不敢轻易迈出决定性的步伐,因为这样的举动所涉及的风险已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界限。
以色列或许仍意图扩大事态,然而其力不从心;尽管美以两国利益相连,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并非毫无保留;一旦超出一定限度,美国亦会权衡利弊得失。
尽管目前停火似乎有望实现,然而问题的根本尚未得到妥善处理,伊朗核协议依然处于未定之境。未来美伊双方是否还会进行交流,以色列是否会再次制造新的麻烦,这些都尚未可知。
停火虽已实现,但中东地区远未恢复平静,各参与方依旧心怀叵测。进一步而言,特朗普所倡导的“全面、彻底”的停火口号,既未全面实现,亦未深入贯彻,与真正的停火标准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