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图书怎么能在网上卖呢!”
今年四月,天津的居民张先生在某个购物平台上选购了一本标注为《××找不同》的儿童读物。该书的封面标明“适宜3至6岁儿童阅读”。然而,在阅读过程中,书中的人物却展现了诸多不适宜儿童的行为,例如竖起中指、吸烟等。当孩子对此表示疑惑并询问其含义时,张先生感到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张先生随后向客服进行了图书的举报,然而并未取得任何成效,目前该图书依然可在该平台上进行购买。
二百多本儿童读物
二十本涉嫌存在价值观问题
画风奇异,暴力血腥,语言粗俗,举止不当,这些不良元素并非在儿童图书中孤立存在——记者近期查阅并购买了超过两百本儿童书籍,结果发现其中大约有二十本涉嫌含有价值观上的问题,例如:
《哈利×××》旨在助力孩子们培养良好习惯,但其内容却充斥着诸多对儿童有害的示范:“哈利”经常在公共场所随意排泄、虐待小动物、用铁丝乱捅插座以及窃取钱财等行为,书中对这些行为的细节描述不少,然而在教导孩子们不应效仿这些不当行为时,却只是轻轻带过。
前几页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不良行为,而最后一页仅简单指出不可如此行事。对于理解能力尚不成熟的孩子而言,他们可能轻易模仿书中描绘的各种危险举动,进而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一位来自北京的家长在采访中如是说。
《地图×××》里,母亲的形象被塑造成一名仆役,日复一日地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在书中,父亲与儿子被描绘为同一阵营,与母亲形成对立,他们常常肆意损毁母亲的私人物品,甚至毫不掩饰地宣称“仅是整理床铺和叠好被子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惩罚”。
在《我是×××》这部作品中,其他鱼类对彩虹鱼进行了集体欺凌,并索要其身上的鳞片,然而这种行为却被视为合理,这很容易导致孩子们养成迎合他人的性格,甚至使他们误以为欺凌他人并无不妥。
图源:视觉中国
引进的部分国外读物同样存在这类问题。
日本某位作家所著的《我不再×××》一书,因其书名颇具吸引力,曾促使众多家长购买。绘本内容讲述了一位即将步入小学的女孩,她无法戒除咬手指的恶习。在她的拇指上,竟然长出了一个能言善道的茧子,这个茧子诱惑女孩继续咬手。书中有一页特别描绘了拇指上那个布满血丝的茧子人脸,它以一种诡异的笑容示人。
在社交网络空间,众多家长对这本绘本的内容感到惊悚,觉得其画风怪异,甚至有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阅读后竟在深夜被惊吓得从梦中惊醒。
湖南长沙的一位家长发现一本引进自国外的儿童绘本含有不适宜的内容,例如绘本中描绘女性角色在赶车时不慎跌倒,竟然暴露了内裤。这样的画面对于儿童绘本而言显得多余,它既不能传达任何有益的知识,反而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儿童读物
为何会沦为儿童“毒物”?
第二十二次全国性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揭示,在2024年,我国0至17岁的未成年群体平均每人阅读了11.65本书,并且每日花在纸质图书阅读上的时间达到了36.30分钟。
儿童图书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部分出版社放弃了内容审核的严谨态度,其中一些内容问题显而易见。有家长指出,正是由于部分作者和出版社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儿童健康成长对家庭和社会的深远影响,这才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所谓的“儿童毒物”。
孙宏艳研究员指出,目前儿童读物在上市前审查过程中,尚缺乏多学科专家的参与和科学评估机制,某些内容看似无碍,却可能从心理学角度存在疑点;在销售环节,电商平台与实体店对图书的分级展示和年龄指引不够清晰;而在治理层面,对违规出版社及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不足,且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途径。
高广童,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认为儿童读物中混入不良内容,实际上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条的规定,这种行为可能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以及文化娱乐权益造成损害。依据《出版管理条例》中的具体规定,涉事机构将承受没收非法所得的处罚,其数额最高可达非法经营额的五倍,同时还将面临许可证被吊销的行政制裁。若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非法经营罪,或者涉嫌制作、复制、出版、销售、传播淫秽物品以谋取利益等罪行。
针对那些已经上市并经核实含有有害成分的儿童读物,必须迅速执行强制撤架和回收措施,同时公开发布警示信息。对于涉及此事的出版社、编辑人员以及相关责任人,必须追究其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高广童如是表示。
守护孩子纯净的阅读空间
儿童读物理应成为传授知识、培育价值观念的关键媒介,然而目前市场上却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利益驱动和监管不足等多重问题的交织。
为此,社会需构筑一个综合性的安全防护体系——首先,立法和标准必须先行,加强分级阅读的标准制定,并明确规定禁止传播暴力、低俗、歧视等有害内容;其次,严格执行内容审核制度,对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并邀请家长及儿童群体进行试读并提供反馈;再者,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与信息交流,促进新闻出版、市场监管、教育、网信等领域的部门建立常态化的联合执法体系;最后,强化行业自律,发挥出版行业协会的领导作用,推动构建一个诚信守法、秩序井然的行业环境。
净化阅读环境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它要求作者、出版社、平台、监管机构以及家长共同努力,携手维护孩子们纯洁的阅读环境。我们不能再容忍那些含有毒害成分或有害信息的儿童读物出现在众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唯有将守护儿童心灵纯净的愿望置于商业考量之上,方能为子孙后代构筑一道坚实的思想防线。
专家对家长提出建议,挑选儿童读物时需留意,应尽量避免选择含有以下内容的图书:
——涉及暴力或恐怖的元素,诸如过分血腥、激烈的场面,例如战争、打斗、伤害等,以及恐怖题材,如鬼怪、幽灵、黑暗魔法等,都有可能激发孩子的恐惧感或诱导他们模仿不当行为。
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包括:对死亡、疾病等严肃主题的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孩子们的困惑与恐惧;家庭解体、虐待等题材同样不宜让年幼的孩子接触。
性别与种族的固有观念:加剧性别定位,诸如“男性需展现勇敢”“女性应保持温顺”等刻板认知,以及包含种族和文化偏见的表述。
不良行为如角色扮演中的谎言、窃取他人财物、对他人进行欺凌等,若未得到适当的指导和教育,儿童往往易于效仿。
——内容过于繁复或难以理解,如哲学、宗教、政治和社会等领域的议题,往往超出了孩子们的认知范围,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