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玩抽象的段子,真的照进现实了?
紧随其后,涌出大量质疑和不解。
“孩子是结婚的人自己要生的,凭什么让单身的人花钱来养啊?”
“有本事生孩子,没本事养吗?”
我首先对此消息的真伪进行了核实,结果发现所谓的“单身税”的说法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实际上,由于当前许多人选择不生育,日本政府决定推行“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制度”,设立育儿津贴以及提供孕妇福利,以此激励民众增加生育率。
因此,所有在职人员,不论已婚与否、有无子女,均需依照每月平均250日元(至2026年)至450日元(至2028年)的额度缴纳费用。
这笔款项是从员工工资中直接扣除的,并非税收,而是一种类似于社会保险的福利补充。
您需先将资金上缴至国家,汇集形成一笔资金总额,待您有需求时,国家将进行再次调配,将资金以补贴形式返还给您。
所以怎样能拿到回头钱呢?
简而言之,生孩子。
生孩子带来的优待包括但不限于:
从怀孕到生育,每人能拿10万日元;
从出生到完成高中教育,每个孩子都能定期获得经济支持:前两个孩子,在3岁之前每月可领取1万5千日元,3岁之后则每月可得1万日元;至于第三个孩子,每月的补助金维持在3万日元。
夫妻双方在正常育儿休假之外,均有资格获得长达28天的全额薪资及福利待遇,这相当于一种带薪休假。
对于子女的高等教育费用、医疗保险支出,以及家庭购房的贷款负担,政府实施了持续性的减免措施。
......
尽管大家支付的费用相同,然而,唯有生育子女的人,才能从这笔资金中获得相应的回报。
因此,众多日本民众对这一政策表示质疑,认为它对未婚人士并无益处,反而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毕竟,大家实际上支付了更多的费用,这种情况下,“单身税”这一说法便应运而生。
在我看来,将之称作“无孩税”似乎更为恰当,因为即便是已婚却未生育的夫妇,同样无法从中获益。
众多人对此感到忧虑,他们担忧我国可能会效仿日本的做法,未来可能会兴起类似的局面。
焦虑也没用,因为国内已经有了。
在每年的个人所得税汇算时,我总是渴望自己突然多出一个两岁的孩子,这样我就能在附加扣除部分添加“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这一项,从而减少一些税款支出。
孩子大点也行,还能选“子女教育”。
可惜我没有。
所以,我比那些有适龄孩子的、同等收入水平的人,交的税更多。
每月我们缴纳的五险一金中,包含了一项“生育保险”项目,这项保险在孩子出生后可领取津贴,而未生育者则无法获得此福利,且所缴纳的款项亦不可退还。
尽管这笔费用由公司承担,个人无需额外支出,看似并未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但对于那些选择不生育的人来说,多少还是感到有些不公平。
我们自然赞同并力主维护生育者的合法权益,然而,这些权益实际上等同于另一种形式的“单身无孩税”。
众多人认为此举不合情理,然而我们却难以阻止“无孩税”演变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它有它存在的原因。
在20世纪40年代,苏联对20至50岁的男性以及20至45岁且无子女的已婚女性实施了征税政策,税率约为6%。这一规定直至1990年才逐步被废除。
该税收的用途主要涵盖实施强制性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免费的托儿服务、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儿童假期福利、大学教育以及免费公寓等多种保障措施。
根本目的就是让大家多生孩子,挽救生育率。
到了现在,低生育率更是全球化的危机。
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全球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名女性所生育的孩子数量为2.3个,这一数字与维持国家人口正常更替所需的2.1个孩子相差无几。
能有如此之多的数据,实属幸事,这要归功于全球范围内那些既擅长生育又热爱生育的黑人和穆斯林群体,他们的生育率远超平均水平。
若仅依赖那些不愿生育的德国人、法国人、韩国人、日本人,以及中国人,相关数据将会显得更加严峻。
各国均无法对此态势置之不理,因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一代的财富创造。
他们不仅能够通过辛勤工作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而且能够借助消费行为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能承担起养老的责任。
实在是未来可“欺”。
新生儿的数量正在减少,这直接预示着未来的人口红利将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能力的降低,同时,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等公共福利的不足问题也将日益凸显。
那不就大事不妙了啊。
于是国家绞尽脑汁鼓励大家生孩子。
英国的低收入家庭在孩子降临人世之际,均可领取一笔一次性补贴,这一待遇适用于无论第几个出生的孩子。
每个孩子每周都能获得福利金。
最低年龄限制为16岁,若在16岁之后继续深造,则可领取至20岁。
在法国,母亲怀孕第七个月就有出生奖金。
自婴儿降生的下月起,直至其三周岁生日前的一个月,每月都将发放一笔基础补贴。
若家长决定减少或停止工作,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抚养三岁以下的孩子身上,他们同时也有资格享受到教育方面的福利。
类似于政府花钱让你当全职爸妈。
自孩子年满三岁起,便可以送其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同时,针对三岁以下婴幼儿,设有专门的接收机构。
六岁及以下的孩子同样能够获得额外的抚养补助,而这笔补助的具体金额会因抚养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父母在享受产假和陪产假期间,均可获得相应的经济补贴。孩子问世后,他们有权申请长达一年的育儿假,该假期可延长至三年。在此期间,他们虽无工资收入,但法律确保他们假期结束后能够重返工作岗位。
德国虽不提供一次性奖金,然而父母津贴的领取期限最高可达十四个月,具体数额依据父母的收入水平而定。
儿童福利金能领到孩子18岁。
若未觅得职位,就业年龄可推迟至21周岁;若继续深造,则年龄上限可延至25岁。
父母享有三年之久的育儿假期,在此期间,他们可以领取与产前收入相当比例(介于50%至60%之间)的生育津贴。
每个家庭均有资格获得针对每个子女的12000欧元住房补贴,这笔资金可用于提升居住条件。
澳大利亚不仅提供一次性补贴,而且在孩子满13周岁时,额外发放一笔最高可达2052.05澳元的补助金。
孩子成年前,都可以领取育儿补贴。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享受到不同额度的育儿津贴、租赁住房补贴、医疗费用补贴以及教育入学资助等多种福利。
自本年度起,带薪育儿休假时长提升至120日,期间每周可领取915.9澳元的补贴。
在完成休假期间对新生儿的照料并首次重返工作岗位,或者重新回到职位的父母,均享有获得额外支持的资格。
在加拿大的规定下,孩子们在17岁之前均可享受儿童津贴的福利;同时,母亲和孩子的医疗费用均由公共资金支付,个人无需承担费用。
在韩国,从孩子出生到7岁这一阶段,家庭可以领取总计2960万韩元的补助金,这个数额换算成人民币约为15.6万元。
自本年度起,若父母中的一方选择休育儿假,每月可获得的最高补贴金额为250万韩元,此补贴将持续发放,共计6个月。
父亲的产假延长至20天,同时,父母双方各自享有长达一年半的育儿假期。
对0至2岁婴幼儿实行的免费教育和照护服务将逐步扩展,涵盖至3至4岁年龄段,并计划于2027年进一步扩大至5岁儿童。
在新加坡,一旦家长为子女设立儿童成长账户,即可立即获得一笔5000元的启动资金。此外,他们还将陆续获得包括健康补贴、多子女补贴在内的多项津贴。
该账户的资金不得随意调动,仅限于用于学前教育以及医疗费用的支出。
简单来说,各地促进生育的手段普遍相似,其核心策略主要是广泛地发放补贴。
给孩子发钱;
给父母发钱;
给家长所在的公司发钱;
给社会上的育儿机构发钱;
......
仅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父母方能得以安心育儿,企业亦能赋予家长充足的休假时间,各类育儿机构亦能提供价格低廉,甚至免费的教育和照护服务。
那么问题来了,钱从哪来的呢?
很简单,国库里来的。
换句话说,是全社会一起承担的。
这些资金实质上源自税收,而这些税收又来自于广大普通公民日常缴纳的税款。
实际上,任何与子女抚养或生育有关的补贴,本质上都可以被视为一种间接的“无子女税”。
众人都为国家的财政做出了贡献,然而,唯有那些生育子女的人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而那些没有子女的人则无法享受这种待遇。
当前生育率并未显现出回升迹象,未来此类促进生育的津贴将持续增加,因此,征收“无孩税”将变得更加自然,更加难以规避。
遗憾的是,尽管如此,全球范围内的生育率下降态势依旧未有任何好转迹象。
众多人选择不生育,并非由于经济压力或缺乏育儿时间,他们仅仅是出于对生育的消极态度。
生孩子本身就是一种牺牲。
若母亲决定生育,那她将面临至少十几年的束缚,以及生活品质的显著下滑。
若她打算生育不止一个孩子,那么她几乎注定要投入自己大部分的生命时光,陷入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先是怀孕,接着是分娩,然后是育儿,紧接着再次怀孕,如此反复,直至孩子长大成人。
她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生活。
以前的人没得选。
由于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发展程度不高,人们缺乏选择余地,因此无暇深思熟虑,只能依循基因的驱使,致力于繁衍子孙。
他们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认为孩子是生活的期盼,是未来的曙光,是人生的依托,也是他们平凡一生中最辉煌的成就。
如今,生活水准普遍提升,人们的可选范围也随之扩大,因此人们愈发认识到,生育并非人生必经之路,也不应成为生活的唯一导向。
即便,即便没有家庭作为依托,我们依然能找到生活的支撑点,即便终身未育,人生同样可以过得充实而有趣,那么,又有谁会愿意为了孩子而自寻烦恼呢?
因此,那些理智的人往往更不愿意生育子女,他们不愿意将宝贵的时间耗费在这些事务上。
这是发展的代价,也是时代的趋势。
自然有人坚持过时的看法,认为繁衍后代是人的天职,而不生育则被视为自私自利的表现。
然而,落实到个人层面,无人有责任对这一宏大的议题承担责任,仅是对自身负责便已使人疲惫不堪。
人生本就短暂,加之现今世界变幻莫测,我们常对未来的事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形下,将宝贵时光用于自我提升,投身于令自己愉悦的活动中,难道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