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夜晚,K1373次列车不幸遭遇意外事故,列车电源中断,乘客们被迫滞留车内。期间,一位男性旅客为了通风,不得不砸碎车窗,这一行为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到了7月5日,广铁长沙客运段对此事发表了情况说明,指出尽管车厢内空气较为闷热,但并未达到必须立即启动车门开启或破窗紧急预案的紧急状况;铁路公安部门对那位砸窗的男子仅进行了批评教育。
铁路部门的回应表明,对于列车破窗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一方面,列车停靠在无站台的路轨两侧;另一方面,车门距离地面超过1.5米的高度;再者,事故发生的时间是夜晚,车外缺乏照明;此外,若车门开启,旅客下车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摔伤等安全隐患。
而且,根据通报内容,列车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应急应对措施。例如,他们打开了所有车厢的乘务间、洗手间、洗脸间以及车内80多个可以开启通风的气窗,以实现通风和降温;同时,还向旅客发放了班组自备的40多瓶矿泉水。这些常规的应对措施,铁路部门似乎已经全面启动。
关键在于,现场是否因为过于闷热而需要破窗通风?对此,恐怕难以轻易作出判断,因为情况说明并未提供具体的温度和湿度参考标准。
我们只能通过观察细节来进行判断。观察网友上传的视频,可以看到车内乘客们额头上都是大汗,甚至有工作人员的上衣也完全湿透;根据官方通报的情况,已有女性乘客表示出现头晕症状。中暑和热射病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威胁生命,这一点已是众所周知。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构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同时也可能引起乘客们的焦虑情绪。
因此,是否应该破窗,不妨多倾听现场乘客的体验。这种倾听,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询问,更应体现出对现场判断的尊重:在那种特定情境下,他们是否感到不适、是否需要破窗,最应被尊重的是事发地乘客的看法,以及对他们所处状况的理解。
仔细阅读通报可以发现,砸窗所用的工具是消防安全锤,这本身便是一种专为紧急救援设计的设备。这样的设计本身就表明,在紧急状况下,鼓励人们积极寻求自救。至于对于紧急状况的判断,是应该追求“严谨、细致、精确”,还是应当相对宽松,一旦察觉到危险的迹象就立即采取行动,这实际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该事件引发的讨论并非仅仅是选择立场那么简单,更应引导我们梳理应急措施。在视频中,一个细节值得关注:窗户被打破后,立刻有工作人员迅速挡住了窗户。从客观角度讲,他是在履行职责,担心乘客因破窗而跳车,从而引发更多风险。然而,如果当时能稍微变通一下思路,比如先尝试打开车门,并告知乘客不得下车,或许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熟知的“司马光砸缸”的寓言,其核心思想在于,为了保全生命,往往需要灵活变通和迅速决断。人们普遍期望,这样的智慧能否更有效地融入我们的管理策略之中,这或许也是此次事件背后大家共同的愿望。
本期资深编辑 周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