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Google开发者大会讲了啥?AI三功能并存引思考

admin

这不是一篇新闻报道,而是基于具体事件与数据所激发的一些思考,在此诚挚邀请大家参与讨论。

五月初,在Google的开发者大会I/O上,他们分享了许多内容,其中我们特别提及三点:人工智能概览、人工智能模式,还有Gemini项目。

你将注意到,这三项产品或功能同时存在。而且,它们各自映射了谷歌作为网络时代的搜索领军企业,在迈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中,所探索的三种不同的发展路径。

大型企业依旧保持着其规模,它们推出的AI搜索产品呈现了三种不同的形态,并且这些形态都发展得相当出色。在培育创新方面,谷歌依然占据着领先地位。

了解这家公司的朋友们应当能够预见,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将发生以下情况:Gemini将超越前两者,甚至有可能超越Google搜索的地位。

即便它们并未完全取而代之,以Gemini、GPT和DeepSeek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也已经对传统搜索方式构成了致命的冲击。

全球网民数量高达约56亿,Google在搜索市场的份额超过90%,其用户数量大约在50亿左右;此外,Google自己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全球约有15亿人正在使用AI概览功能——尽管这15亿人未必都不会点击搜索结果链接,但至少在他们中间,不再点击链接的比例正在迅速攀升。

用户直接运用AI产品的整理归纳功能以完成各项任务,其所需满足的需求均可在AI产品内部得到满足,无需额外访问其他第三方网站。

_流量劫持是什么意思_流量劫持属于什么犯罪

Cloudflare的CEO马修·普林斯近期在接受美国政府询问时提到,目前有高达75%的搜索请求用户无需离开谷歌搜索引擎就能找到所需答案。此外,他的公司近期也推出了新的功能,旨在为网站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反爬虫工具,以抵御AI大型模型对网站内容的抓取行为。

普林斯的言论,加上Cloudflare公司的行为,反映出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人工智能正在破坏传统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严重削弱了互联网通过搜索引擎获取流量的能力。

谷歌持续推动Gemini、AI Mode以及AI Overviews的发展,同时将生成式AI产品推向高端市场,并通过(非主观性的)流量奖励/处罚机制来控制内容平台:在I/O大会后的一次采访中,CEO桑达尔·皮柴表示,若内容平台允许AI Overviews的爬虫抓取数据,它们将获得更多的流量支持。

彭博社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众多网站的访问量因AI技术的影响遭受了巨大打击,迫使它们不得不对内容发布策略进行相应调整,而部分网站甚至不得不选择关闭。

根据SimilarWeb的分析报告,人工智能产品显著减少了依托网页内容传播的平台的访问量,其中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包括时尚、旅游、手工艺、家居、美食以及生活方式等在内的多个领域。

流量劫持是什么意思_流量劫持属于什么犯罪_

一些内容平台已经感受到流量的大幅下滑,做出了不同的应对。

实力强大的媒体机构已先行一步,诸如新闻集团、美联社、施普林格等知名媒体巨头,已与OpenAI建立了授权合作关系。

流量劫持是什么意思__流量劫持属于什么犯罪

部分媒体机构对此采取抵制措施,其中纽约时报集团更是对OpenAI及其背后的微软提起诉讼,声称对方未经许可擅自利用时报内容开发产品,且与其构成竞争关系。

这些合作与诉讼的详细情况尚未被外界所知,然而,新闻业巨头的目的却十分明确:内容供应者的流量正日益被人工智能所侵占。缺乏流量,广告和会员收入就无法保证,而内容供应者自身也难以进行有效抵抗,因此,AI产品公司必须向内容源头支付相应的分成。

Seer Interactive这家市场营销机构对AI汇总功能对网站点击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AI概览功能使得搜索结果页的点击率下降了70%,而对于网站主投放的付费广告,其点击率更是直接减少了一半。

流量劫持是什么意思_流量劫持属于什么犯罪_

硅谷著名的投资机构a16z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其中引用了SimilarWeb的数据,指出大型语言模型(LLM)的产品在将流量引导至YouTube、Quora、Reddit以及媒体、电商、金融等网站方面的占比普遍不超过5%。

显而易见,人工智能产品的总结功能对传统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冲击是相当显著的。

流量劫持是什么意思_流量劫持属于什么犯罪_

究其根本:

_流量劫持属于什么犯罪_流量劫持是什么意思

内容平台提供内容,搜索引擎获得数据;

搜索引擎提供流量,内容平台获得收入;

内容平台投放广告,搜索引擎获得收入

——这一互联网时代价值交换的体系,已经被AI彻底打破。

形势将进一步恶化:据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预测,截至2026年,搜索引擎的访问量将锐减25%。

流量劫持是什么意思_流量劫持属于什么犯罪_

SimilarWeb的统计信息揭示,在2025年的3月至4月期间,众多知名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的访问量普遍大幅下降,唯独GPT.com呈现出增长趋势。

近期备受关注的AI浏览器项目Dia,其创始人Josh Miller近期撰写了一篇专文,详细阐述了公司为何选择从传统浏览器领域转向AI浏览器,同时亦分享了他对互联网领域的数点见解。

_流量劫持是什么意思_流量劫持属于什么犯罪

其中之一:生成式AI将取代网页,成为新的交互界面。

传统浏览器的核心功能是加载网页内容。然而,如今网页正逐渐演变为AI聊天界面的“工具调用”形式,涵盖了app、文章、文件等多种形态。AI聊天产品与浏览器日益相似,具备搜索、阅读、生成内容以及做出回应的能力。它们与API、LLM、数据库等实现交互。人们每日花费大量时间使用这些AI产品。若你仍未察觉,不妨给仍在校园中的亲朋好友拨个电话,他们或许能给你启发。显而易见,自然语言界面正逐渐摆脱传统计算方式的枯燥,它将逐步确立为新的行业规范。

Miller的洞察力早已得到验证,众多国内外传统互联网企业,如本地生活服务、导航、在线旅游以及效率办公等领域,均积极应对变革,培育了MCP技术,确保用户在借助agent的同时,仍能便捷地使用它们的服务。企业在AI产品调用其MCP/API时,得以收取费用,以此保障收入来源。

然而,其商业运作模式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在互联网上,大部分内容都是公开且不收费的,然而,人们常常忽略了一个关键点:这种所谓的免费并非真正的无偿,实际上它依赖于广告投放或(部分内容的)付费订阅来获得补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收益的产生仅与直接访问相关。

目前,人工智能产品能够抓取相关信息,进而生成符合用户需求的答案,这一流程便宣告结束。在当下,这些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头企业以及初创公司往往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却并未为内容的原始网站所有者或创作者制定任何分成方案——即便AI产品在输出结果中附带了资料来源的链接,但大多数用户却很少会点击并访问。

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内容的创作将面临“不可持续”的困境:目前众多AI企业正利用大模型生成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训练。若此趋势持续,互联网公共领域将充斥着大量由AI产生的不良、虚假、与现实脱节甚至毫无关联的内容。

种种迹象似乎在预示,若AI产品工具的普及得不到有效管控,若AI新时代的利益分配机制不能及时确立,那么传统互联网行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届时,将无人能够从中获益,即便是那些AI企业也不例外。

所以,AI公司构建新利益分配机制的进展怎么样?

目前观察,相关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前文所述OpenAI与内容供应商达成合作协议(具体金额及计费模式细节尚未明确),除此之外,进展寥寥。

流量劫持属于什么犯罪__流量劫持是什么意思

a16z近期发布了一篇论文,旨在勾勒出一幅全新的画面:将SEO(搜索引擎优化)转变为GEO(生成引擎优化)。

随着这一潮流的兴起,涌现出了一批新兴创业企业,诸如Profound和Daydream等。这些公司致力于协助客户及网站所有者对特定关键词(如品牌)在AI生成回复中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换句话说,它们以策略性的方式助力客户提升在AI生成总结性答案中的可见度。

截至目前,相关领域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核心的难题依然突出:即便内容制作者针对LLM的逻辑对内容进行了优化,在AI产品中获得了展示机会,但点击率问题依然严峻。缺乏流量支撑,所谓的“生成引擎优化”恐怕难以落到实处。

最终,这样的问题与一般民众有何关联?初看之下,似乎并无直接关系,因为大多数人坚信,世界的变迁并非由普通人的意愿所主导。

但实际上,这个情况和每个人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传统互联网虽有不足,却依旧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宝贵仓库。那个互联网的辉煌时代,孕育了现今最杰出的商业巨头,加速了科技的发展步伐;同时,它汇聚了众多人无私或低成本贡献给全球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博客、维基百科、YouTube、贴吧等平台得以传播。每个人都能从这些公司的产品以及这些平台所承载的信息中受益。

世间万物皆可交易,互联网上的信息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若内容生产者不能从中获得相应的价值回报,他们便不会投身于原创内容的创作。经济动力的缺失,必然会让在线内容平台陷入低迷,进而引发互联网信息市场中高质量、公开、免费内容的匮乏。这种情况将阻碍人们获取真实信息、新闻和观点的能力,对每个人的知情权构成威胁。

AI行业巨头若取代了传统互联网,掌控了新的技术主导地位,进而决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及内容,甚至可能塑造新的认知主导权——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去面对这样一个世界,并承担随之而来的种种后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