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全球市值最高企业桂冠被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英伟达摘得,其市值已超过4万亿美元。该公司的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90年代获得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不久,便创立了这家公司。
英伟达等美国股市的“七巨头”均由技术掌控者所创建。与此相仿,我国科创板中的企业中超过六成是由科学家或工程师所创办。这类新兴创业者被网络昵称为“科创家”——即科学家与创业者的结合体。在十二届市委第七次全会上,提出了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的倡议,这正是对那些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还懂管理的创新型创业者的召唤。
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往往同时是技术的持有者,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它揭示了创新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众多科技企业的实际运作充分证明,创业者,尤其是那些由技术发明家和科学家背景的创业者,对于培育世界级创新企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迅猛发展,这一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紧跟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步伐,我们应持续推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构建,这要求我们持续扩充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队伍和顶尖创新团队。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创新潜能,我们必须增强授权和减轻束缚,确保“智慧精英”的创新成果能够高效地转化为高质量的生产力。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众多地区及相关部门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偏好的改革措施,这些举措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家领导人强调,需确立“破四唯”之后的评价方法和评判准则,对基础研究人才实施差异化评估,并建立长期支持体系,同时,应赋予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更广泛的资源分配权和技术路径决策权,形成一套既顺应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又适应人才成长特点的评价体系。
会议强调,要推进人才评价体系综合性的改革深化,构建以创新成果、个人能力以及所作贡献为核心的评估机制,消除对头衔的过度依赖。同时,减轻科研工作者在非科研事务上的负担,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兼职,努力打造全神贯注的科研环境。此举旨在使科研工作者、企业家们,尤其是那些崭露头角的“科创先锋”,得以从那些非必需、非紧急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以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和市场拓展之中。
培育那些能够将技术、市场与治理三大逻辑有效融合的创业者,已远非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资金资助或创业扶持所能涵盖。2024年7月成立的上海创智学院已启动了初步探索,该所全新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致力于进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尖端科学研究、促进交流与合作、实施技术转让以及产业协作。它通过产学研的无缝对接与融合,致力于培育出一批既怀揣家国情怀、又拥有扎实基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领军人才。
这种创新尝试促使我们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中,应当有步骤地融入创业精神,吸纳风险投资和创业指导者,既增强学生的科研技能,又点燃他们的创业激情。此外,还需协助创业者构建团队,将技术专家、管理精英和市场营销人才有效结合;同时,还需助力构建对接桥梁,鼓励创业者深入企业,与工程师、研发团队、产品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
推进教育科技领域人才制度与机制的综合改革,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符合国家战略部署,更是满足上海地区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会议强调,需将学科设置与科技、产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强化对前沿领域、未来学科及急需紧缺学科的布局与建设;同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健全重点产业人才在企业培养的机制,并强化真实场景下的学习与实践;此外,还需加强具备产业前沿经验的高水平师资力量和产业导师队伍的建设,以期为众多创业者提供更肥沃的成长土壤。
今年,国家领导人莅临上海进行考察时,参与了一场以科技为主题的沙龙活动,活动现场聚集了许多来自科技行业的创业者。总书记在讲话中鼓励大家,要怀揣着爱国情怀,树立报效国家的志向,并努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我们需深刻理解,着力打造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团队,成为上海在深化科技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使命。这要求我们勇于拓展思维、敢于探索,积极进行创新实践,以进一步释放科创人才的潜能,更有效地支撑我国科技的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为显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