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烟台高新区经济发展部联合区党群工作部、区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圆满完成了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的评审与认定。随后,在烟台职业学院、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山东省城市服务技师学院以及烟台民生印花艺品有限公司等地,举办了非遗传承基地的授牌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集中展示全区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提升“山东手造”品牌的知名度,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发展。
依据山东省文化、旅游、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以及乡村振兴局发布的《山东省非遗工坊认定和管理办法》,结合烟台市文化旅游、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及乡村振兴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工坊”认定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烟台高新区对非遗工坊的认定设定了以下基本标准:首先,需基于一项或数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或者是有特色、拥有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潜力的传统手工艺进行生产活动;其次,需拥有适宜的生产经营场所、水电暖供应以及必要的工具设备等条件;再者,要主动提供就业机会,吸纳并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最后烟台丝网印刷,企业或商户的负责人需具备良好的信用记录烟台丝网印刷,且无任何违法违规行为。
经过一系列包括申报材料提交、资格审核、集体审议和网上公示等程序,区经济发展局、区党群工作局以及区社会事务管理中心共同为烟台布络印花艺品、烟台尖尖谷田食品、烟台红陶、烟台金鱼绘坊、烟台仟艺堂、烟台创轩装裱、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非遗双创平台和山东省城市服务技师学院鸿达实训基地等八家机构授予了烟台高新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的称号。这些工坊涵盖了手工丝网印花、胶东花饽饽制作、烟台红陶泥条盘筑、青花瓷釉下彩绘、传统陶瓷花釉、传统字画装裱、一笔生肖福文创和马勺脸谱等多种非遗项目或传统手工艺。
接下来,高新区经济发展部将积极承担领导职责,强化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的评估与监管,鼓励工坊负责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修课程、高级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以及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全面协调开展人员培训、产品设计、生产与销售、宣传与推广等各项任务,以促进山东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的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更多人的就业与创业。大众报业集团旗下的《大众日报》客户端,由记者杨秀萍与通讯员郭健共同执笔,及时传递了最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