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标志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发行的“开放的艺术史”系列图书问世二十载。该系列图书由尹吉男主编与三联书店携手策划,自2005年开始陆续问世,其目的是融合多元开放的观点,从多个角度深化并拓宽国人对艺术传统的理解,截至目前,已成功出版了24本图书(其中引进版19种,原创版5种)。
近期,尹吉男、郑岩、杭春晓、黄小峰等16位知名学者在位于三联书店美术馆的总店聚首一堂,围绕“学科开放史”、“公众美育史”以及“原创启新”三大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他们共同回顾了这套丛书自出版以来二十年的学术发展历程,并就中国艺术史研究在方法上的创新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
“一套丛书既启迪学术,又能够启蒙大众”
三联书店的执行董事兼党委书记宋志军在致辞中提到,站在出版人的立场来看,相较于二十年前,艺术史研究领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三联书店对艺术史出版的信心,源自该学科自身的深邃和复杂性。一方面,艺术史对图像资料、解读技巧以及跨学科视角的高标准要求,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道防线。另一方面,正因有一群学者始终坚守岗位并积极推动,艺术史才得以避免沦为平庸的学问。宋志军如此表示。
论坛现场 中间三位依次为:宋志军、尹吉男、冯金红。
我们常常半开玩笑地提及,不经意间培育了一株小小的豆芽,竟在二十年后长成了参天大树。丛书的主编、中央美术学院的尹吉男教授回忆道:“在20世纪90年代末,董秀玉先生邀请我共同策划这套书籍之际,艺术史研究还属于较为冷门的领域。当时的出版决策基于两个考量:首先,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亟需打破传统的鉴赏局限;其次,海外汉学的理论方法对于本土的研究工作具有参考价值。”三联此前并未涉猎这一领域,却以“开放”为题,将艺术史系列丛书的定位设定为连接中西文化、专业与公众的桥梁,此举瞬间突破了学术领域的界限。
尹吉男指出,2005年,巫鸿所著的《礼仪中的美术》作为该丛书的开篇之作问世,这标志着我国艺术史领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出版时代。“后来我被请撰写题词,我仅以‘持续拓展’四字作答。这里的‘拓展’蕴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面向全球的开放,另一方面则是对学术领域的开放。我们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小美术’观念,而应与历史、文学、哲学等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等领域实现相互贯通。”唯有开放的学术领域才能焕发生机,这种生机正是推动未来进步的动力源泉,否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这套系列书籍不仅能够激发学术思考,还能对公众进行教育,这种特点在美国学术与商业出版界界限清晰的环境下极为罕见,在当前中国学术日益专业化和体制化的背景下也同样难以实现。然而,回顾二十多年前,这种跨越学科和领域的广泛影响力和辐射力正是我们三联人文学术出版的追求和独特风格。冯金红,三联书店的副总编辑,在发言中指出,“开放的艺术史”这套丛书不仅超越了地域性的学术局限,而且能够映射出过去二三十年间全球社会文化思潮的迅速变化,同时也成为了新世纪以来我国人文学术整体格局与发展模式的缩影。
《探讨礼仪与美术交融之美的著作——《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由巫鸿撰写,郑岩与王睿负责编辑,郑岩等人共同完成翻译工作。
杨乐作为丛书的编辑,通过数据展示了其工作成果:在20年间,他出版了24本图书,其中19本为译介作品,5本为原创。这些图书累计重印超过130次,总销量达到了35万册以上。巫鸿的《武梁祠》和《傅山的世界》等作品至今仍在不断加印,在豆瓣上的评分均超过了8.5分。在学术著作与普及读物之间的较量中,这套丛书难得地达成了均衡——首版发行5000本的《礼仪中的美术》在一个月内便告售罄,同时缪哲的《从灵光殿到武梁祠》以及段晴的《神话与仪式》等原创书籍也成功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的前五名。
三联读者信箱揭露了赖星睿在研究生时期所居住的校内宿舍情况,其中,“开放的艺术史”这套丛书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读者来信告诉我们,在图书馆里,他们发现《石涛》原版的售价令人咋舌,而丛书版本则让学子们也能搭建起自己的学术书架。杨乐在论坛上公布了这些反馈,其中一位设计专业的学生表示,通过这套丛书,他得以领悟青铜器的纹饰之美;而另一位普通读者则感叹,图文并茂的设计使得艺术史变得易于理解,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出版业在公众美育领域的深入影响。
丛书“重构了艺术史的方法论”
在嘉宾发言环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以巫鸿的研究为案例,强调这套丛书的显著成就在于“重新构建了艺术史的研究方法论”。他强调,巫鸿将墓葬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通过融合考古资料和视觉分析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绘画历史的界限,“促使汉唐美术研究从单纯的填补空白转变为对历史背景的全面再现”,这种研究理念对一代学者如何运用考古资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武梁祠西壁画像石刻拓片 山东省武氏祠文物保管所藏
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副所长,他的研究重点落在“艺术史的思想史转向”这一议题上。他认为,这套丛书所介绍的海外研究成果,例如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讲座教授柯律格在其著作《雅债》中对文徵明社交网络的深入分析,已经成功打破了传统的“杰作崇拜”观念。这样的研究使得艺术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风格的孤立探讨,而是转向了对视觉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认知的挖掘。这种观察角度的调整,推动学术界重新思考艺术与社会、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
柯律格教授致丛书编辑信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黄小峰以柯律格的研究作为研究起点,着重指出该丛书促进了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的交汇。他指出,《长物》《雅债》等作品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对器物和图像进行了深入分析,使人们认识到,一幅画、一件家具不仅仅是审美的对象,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承载者。这种看法已逐渐成为艺术史研究领域内的主流观念。
学者们普遍认为,拓宽跨学科视角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员祝帅强调,这套丛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秉持的“文化普遍主义”视角——将中国艺术史定位为世界艺术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非一个独立的“区域研究”,这样的定位为中外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公平的对话平台。
随着艺术史学科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一方面认可其热度所激发的生机,另一方面也对可能出现的“庸俗化”倾向保持警觉。《美术观察》的副主编缑梦媛指出,目前的研究应避免“只是模仿方法而忽视问题的深度”,而应效仿丛书中早期的作品,在多学科领域内对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挖掘。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已成为学术界普遍的呼声。
《揭秘神话与仪式的奥秘——探寻古代于阗地毯中的文化密码》一书,由段晴先生撰写,于2022年出版,采用精美装帧设计。
丛书的创新研究已初露端倪。自2021年开始,该丛书推出了原创作品系列,其中郑岩的《铁袈裟》对物质遗产进行了跨学科的深入分析,缪哲的《从灵光殿到武梁祠》对早期图像的传承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段晴的《神话与仪式》则对阗地艺术进行了本土化的阐释,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从中国素材中提炼问题的自我意识。这些作品不再仅仅局限于西方的理论体系,它们以考古发掘现场为依据,通过实物观察和理论上的深入思考,构建了一种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法。
在论坛的尾声阶段,尹吉男透露,该丛书的下一阶段原创稿件征集活动将于7月30日拉开帷幕。此次征稿活动将秉承“开放”的宗旨,采用开放的研究视野、面向广泛的读者群体、以及灵活的定价策略,旨在促进并记录我国原创艺术史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