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烈士张衡宇后人捐烈士证,三代传承红色家训精神

admin

烈士遗物捐赠仪式_为烈士家属募捐的报道_

为烈士家属募捐的报道__烈士遗物捐赠仪式

烈士遗物捐赠仪式__为烈士家属募捐的报道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要每日勤勉。”

这份家训出自张衡宇烈士之手,写于1941年他身陷囹圄之时。8月28日,抗日英烈的子孙,把多年保管的烈士身份证明送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张见证家族往事与国家记忆的证件,不仅记录了张衡宇烈士为民族自由事业英勇献身的过程,也展现了革命家庭中三代人坚守红色家风的血脉延续。

这份烈士证对我们极为宝贵,我未曾见过祖父,它却是我家不朽的见证。张衡宇的孙女张婕在捐赠仪式上饱含深情地说明。由民政部于2014年10月8日授予的这份烈士证明书,仅用简练字句“张衡宇同志在抗日战争中捐躯,被追认为烈士”,概括了这位奋斗者三十五载的毕生。张衡宇的遗腹子张纪宇,自呱呱坠地之日起,就承受着那份分量十足的精神感召,今后,这种感召将借助纪念馆,向众多人扩散开来。

烈士遗物捐赠仪式_为烈士家属募捐的报道_

张衡宇于1907年诞生于山西省忻州市一个家境优渥的家庭,在接触到中国共产党之后,他果断投身革命事业,1942年,在太行山进行的反扫荡战斗中,他英勇牺牲,终年三十五岁。他虽然生命短暂,却无比辉煌,始终坚守着崇高的革命信念:被俘之后,面对残酷的刑讯依然保持着坚贞不渝的气节,在牢狱之中,他持续进行党的宣传工作,把监狱转化成了进行抗争和学习的基地。1941年,他在中共北方局任职期间,创作了《关于调查工作的论述》等关键性文字,与杨秀峰、岳一峰合称“北方局三位杰出人物”,一起投身于太行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显著促进了华北地区的抗日活动。

张衡宇英勇牺牲之后,他留下的教诲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张纪宇为了顺应国家的发展方向,决定从事化学领域的探索。长时间与各式化学物质接触,在强酸强碱的腐蚀中,他年纪轻轻就丧失了嗅觉功能。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他的脑干突然出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状况,因此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即便刚刚经历了生死攸关的大手术,他苏醒后的首要关切却是:“我的研究进展得如何?”

张衡宇祖父的勇敢事迹,张纪宇父亲的顽强精神,同样鼓舞着张婕超越身体障碍。她从十个月大开始,因患脊髓灰质炎导致严重肢体缺陷,一生只能依靠轮椅活动。然而她从未停止对学问的追求和自我能力的提升,最终成为北京市首位考入大学的重度一级肢体残疾人士,并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参与志愿服务,获得中国科学院残联模范个人称号。多年来,我带着残疾的身体,战胜了无数困难,是家族的传统给了我勇气。张婕的这番话,揭示了他们这个不寻常家庭的核心精神。

今日我们赠予烈士的证明,蕴含着我们对国家及先辈的缅怀之情。此举既是对祖父的一种抚慰,也是期望能令更多人知晓这段往事。

这份对家国的深厚情感借助捐赠沉淀在公众记忆之中,转化为滋养社群的精华,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正如纪念场馆上那句“不忘过去,守护安宁”的箴言,英雄的后代以真挚的方式表达对先辈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