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聚焦高校社会实践、人民城市建设、保险业发展、文物保护等领域,诚邀网友积极参与讨论。
【王易:社会实践是一堂“大思政课”】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强调,社会实践是一堂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帮助教育者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比较中,深刻理解中国,认识世界,从而增强对“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当前环境里,大学子参与社会实践的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丰富,仅有的活动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整体协调,把实践教育从具体活动管理转变为整体规划,促使实践活动的提供和资源分配既要有针对性,又要互相配合。根据各类实践项目核心目标、实施方式及参与人员,明确区分其主旨内涵,加强内在联系,构建逐步深入、逐级递进、分类明晰、梯度分明的教育体系,以便为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特质的学生提供明确具体的"实践指南"。此外,大学社会实践教育需要克服只注重外在形式而忽略实际效果的现象,核心是要确立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经由体会辉煌成就、参与国家规划、处理具体事务,切实融入社会这个广阔的学习环境。需要持续改进“地区自主命题、机构自主测试”制度,利用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特长,对现实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进行理论说明,制定应对办法,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注重经验总结,建立社会实践案例集、资料库、信息库,鼓励学生为国家重大政策和地方进步贡献想法,把研究放在社会上、实践下到基层、知识用于实际中,使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与大学生应有的学问和情感深度相协调。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中国社科院国家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强调,城市的发展必须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关注民生福祉的提升,保障市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科院国家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指出,城市建设的根本是民众,城市进步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的实质是资本的扩张而非民众的进步。在资本主义体制中,城市区域变成一种特殊商品,被纳入到剩余价值制造体系中,城市化的目标依旧是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收益。我国的城市发展并非由资本推动。当前时期,我们党将全部心意为人民效力,为民众带来周密的城市管理及优质的公共服务,当作城市工作的核心任务,将民众的感受如何、生活是否便利,作为衡量城市工作成效的关键依据。随着不断进步,国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在富裕起来之后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对城市舒适环境的渴望也日益增强。为了更好地实现民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需要始终秉持城市由人民建设、城市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深入理解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方向。要充分理解生产领域、居住领域和自然领域的相互关系,着重处理民众最为关切、最为直接、最为实际的切身事务,持续优化城市设施,这样既能够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又可以让生产领域资源利用充分高效,居住领域环境舒适宜人,自然领域景色优美如画,使民众在城市中的居住体验更加便捷、更加舒适、更加幸福。
摘编自《人民日报》
【锁凌燕:保险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锁凌燕表示,今年1月至6月,保险业累计支付赔偿费用达13458亿元,同比增加9.4%,超出同期保费总收入增长幅度5.3%,整体上持续着过去几年的运行格局——业务体量稳定扩大,而赔偿金额的提升速度明显快于保费总量的增长速度。仔细分析,赔偿与保险费增长速度的差距,体现出保险行业发展已经迈入全新时期。行业正致力于回归保障本质,寻求保险业根本定位的有效路径,重视以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别人群的个性化、多元化且持续提升的保险保障需要为立足点,开发面向新居民、新兴行业群体、老年群体、学生及儿童等特定对象覆盖全部年龄层的大众化保险产品方案。新兴的以城市定制保险为代表的普惠型保险产品,借助网络平台与数字技术的进步迅速壮大,保险服务的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具有保障功能的保险产品市场比重明显增加,为民众提供风险防护的能力以及服务社会民生的效率持续增强。与此同时,保险行业的风险构成正在经历转变。在发展迅猛的阶段售出的养老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长期合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投保人年岁的增加,正慢慢抵达理赔环节,补偿开销因此增加;再加上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医疗手段的飞速提升以及健康状况的日益多样化,老年化和病情的加剧扩大了医疗开销和关联的赔偿开销。
摘编自《经济日报》
【徐东涛:保护好中华文化瑰宝是做好传承与传播工作的前提】
徐东涛,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的研究者指出,要确保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不受损害,这是开展传承和弘扬工作的基础,若缺乏周全的维护,后续的继承和推广便无法进行。要守护这些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必须怀着崇敬的心情,对历史的深邃、先人的才智以及文明的传承保持敬畏。具体来讲,可以同时从科技助力、人才建设、法律维护等角度共同推进。文物经过时间变迁,不断经受着自然环境的挑战。新式技术能为文物的修缮和探究提供便利,显著增强文物守护的效能。需要强化数字化手段、科学创新在文化遗产维护中的运用,提升保护的精准度与合理性。文物维护修缮既需要科研人员,也离不开技艺精湛的工匠。要同时推进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强化文化遗产守护传承团队建设,增强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力度,完善人才成长、任用、考核和奖惩体系。同时,要构建文物全面保护的法规防线。文物保护法是新中国的首部文化领域法规,1982年实施后,先后经历了两次修订和五次修正,在强化文物守护、明确文物治理、推动文物适度运用等方面成效显著。2025年3月1日,新版本的法律正式生效,其核心目标是全方位提升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水平。法律的有效性依靠执行,需要确保文物保护法得到贯彻实施,充分发掘文物所含的重要意义,让它们在当代展现新的活力、产生新的成果。今后,还须在数字财产的所有权与运用、民间资本投入保护的准则、文化古迹周边的联合管理等领域不断研究,把预先防范、紧急应对和学术探究的方针结合起来,实施在法律运作中。
摘编自《光明日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