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民城市理念5周年: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admin

编者按: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由人民建设、人民城市为人民服务”重要理念提出5周年。五年来,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人民城市理念,培育人民感情。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人与城市双向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创建和谐美丽城市。幸福美好生活,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上海等10地党委网信办共同策划启动“人民城市·温暖中国”线上主题活动。记者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的足迹,深入城市走访大街小巷。变化将带你见证人们城市理念在各地的千姿百态的体现。

央视成都12月23日消息:“2014年我刚到天府新区上班时,兴隆湖周边还是一片荒芜。现在,它已成为成都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和兴隆湖湿地公园美丽的风景图,四川天府新区城市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娜回忆起第一次看到兴隆湖时的情景。

作为建设者,张娜见证了兴隆湖湿地公园和天府新区的成长。 “我们要以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为指导,按照‘公园城市’的特点和要求,以绿色为主色调,着力打造‘绿色、人文、科技’特色的新区,着力打造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张娜说。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在兴隆湖畔建设“公园城市”的构想,描绘了山、水、人、城共生的美好蓝图。

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_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_

绿意盎然的天府新区(中央广播电视网天府新区媒体中心供图)

六年来,以天府新区为起点,成都不断将山水秀美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让城市丰富的历史积淀与新时代文明相得益彰,大街小巷充满了天府之国的万千气息。

人、水、城市和谐相依,让市民拥有“精神栖息地”

“兴隆湖原是泸溪河流域的一个滞洪​​洼地。新区规划团队在建设之初,充分利用其地形特点成湖,兼顾生态价值,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和最大程度的原生地貌。”张娜回忆道。

随着建设不断推进,兴隆湖周边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但水质仅能达到四类标准,距离实现市民“成都看海”的愿望还相差甚远。 2018年,“公园城市”理念为兴隆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0年,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

“当时,经过多次讨论,我们敲定了‘最不可能’的方案——将整个兴隆湖排干,从湖底源头进行生态治理。”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回想那个计划,我觉得这很‘疯狂’。”

2021年10月25日,当市民惊奇地发现湖边围栏全部被拆除时,兴隆湖“2.0版”如期“上线”,盛装归来。如今的兴隆湖湿地公园被誉为天府新区的“城市绿色心脏”。良好的生态背景,传递出公园城市的优美形态。

_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_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

2015年治理初期的兴隆湖(央视法镜湖文化供图)

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_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_

治理后的兴隆湖(央视马季摄)

如今,经过广大市政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兴隆湖已成功打造出湖岸、人、水、城和谐相依的美好景象。鱼儿在浅底飞翔,白鹭在飞翔,一湖碧水,天蓝岸绿,这是给市民最好的答卷。

“公园城市的建设必须考虑到市民的需求和愿望。通过我的工作,城市的每一个变化都更加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我感到特别自豪。”张娜说道。

为了给居民诗意生活创造条件,兴隆湖以水为灵魂,设有慢跑绿道、湖畔书店、独角兽码头等功能区。 1.3万平方米的兴隆长滩,建成了0.33公里的白沙滩湖岸。线路...完善的生活设施让园区生活更加有形。

兴隆湖畔,有一家沉浸在湖中的书店。设计潜入水中一米,融入了亲近自然的巧思。透过玻璃墙,市民可以清晰地看到湖面的风景,碧水环绕,水草摇曳,各种小鱼小虾穿行而过……低头读书,抬头赏景。这个独特的阅读空间就像城市中的购物中心。一个“精神栖息地”。

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_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_

家长带孩子在兴隆湖沙滩玩耍(中央广播网天府新区媒体中心供图)

“每天午休的时候,我都会坐在湖边的咖啡厅里看书、晒太阳。有时我也在这里接待客户。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谈判工作比在会议室里更加愉快和轻松。”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客厅”,在兴隆湖附近工作的高峰告诉记者,如今的兴隆湖不再只是一个打卡的地方,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到方方面面。影响居民的生活。

新区焕发出勃勃生机,老城再度绽放光芒。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经过多年探索,成都“公园城市”特色更加鲜明。

10月28日,随着2024年成都世园会落下帷幕,大会主会场更名为“成都世园会公园”,并作为城市公园向公众开放。从春暖花开到金秋绚丽,成都园博会与“公园城市”浪漫携手,为成都人民留下恒久红利。

_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_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

2024成都世园会主会场风景优美(中央广播电视网东部新区管委会供图)

成都园博会的举办带动了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市民日常出行、休闲娱乐创造了诸多便利条件。此外,成都世园会主会场还将承办2025年成都世运会部分非竞赛项目,引进科技、文化、科研、商业等产业业态,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消费场景。

在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过程中,“人民的城市是人民建设的,人民的城市是为了人民”的理念贯穿始终。对于每一个成都人来说,“公园城市”不仅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理念,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刺绣般的“微管理”让社区成为温暖的港湾

“大家站好队形,保持好距离,先热身吧!”早上8时30分,成都市青羊区通惠社区小广场上,舞蹈队准时开始了一天的练习。 50多岁的吴斌荣也是其中之一。她精力充沛,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与吴阿姨刚来我们小区时相比,她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化很大。”通惠社区党委书记李岩感慨地说。

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__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

吴彬荣做健身操时精神抖擞(总台央视记者常思荣摄)

2015年,吴彬蓉刚来到通惠社区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生意失败让她背负了巨额债务。一家人无奈,只好卖掉房子,搬进出租屋。巨大的经济压力让她和家人心情郁闷。

通惠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吴彬蓉的遭遇后,立即行动起来,为她提供帮助。除了通过申请补贴、减租、发放生活用品等方式帮助她减轻经济负担外,还鼓励她走出家门,加入舞蹈队,参加各种社区活动。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贴心的照顾让吴彬蓉逐渐走出了阴霾,她的小家庭也重新恢复了活力。

“在最困难的时候,是社区帮我重新找回了能量。现在我也愿意帮助别人,作为一个大家庭,能为社区做点事,我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如今,吴彬荣把大部分空闲时间都投入到社区志愿服务中。哪里需要帮助,她就会去哪里。

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温馨故事已成为通惠社区的常态。 “远亲不如近邻”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切身经历。 “心在故乡”的诗意在这里得到了现实的体现。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熟人社会’,让社区成为一个温暖的港湾,让居民真正获得幸福感和归属感。”李艳告诉记者。

作为成都市人口排名前五的“特大社区”之一,通惠社区以“绣花针”般的精度,串起基层治理的“千丝万缕”,将感知的“触角”撒向千千万万的群众。家庭。 、准确及时了解民意、纾解群众困难,推动社区治理实现全面覆盖、高效应对,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

“小区里到处停着电动车,路很难走,这个问题能解决吗?” “工地周边配套设施太缺乏,工人吃饭、取快递都成问题。” “社区应该设立托管站,这样偶尔特殊情况下无法照顾孩子的家长就不用担心。”在通惠社区网格站定期召开的座谈会上,居民们常常坐在一起为社区的大事小事做谋划、操心事。

_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_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

通惠社区正在召开居民大会(中央广播网青羊区通惠社区供图)

社区联系着千家万户,社区工作关系公民的燃眉之急和忧虑。作为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逐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创新之路。自“微网实网”治理体系建立运行以来,成都市已建成社区电网3045个、普通电网14000多个、微电网12万多个、专用电网11300多个,配备微电网。网格员数量超过15万。党建引领“微网真”治理方式,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每个社区“细胞”都被激活,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良好秩序、善治更加相辅相成。

“茶馆文化成都样本”荣获联合国奖,守护一份“小幸运”

12月6日,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最终获奖名单揭晓。成都市双流区彭镇观音阁老茶馆保护工程荣获优秀奖。茶馆为何如此吸引人?

“想要感受成都老茶馆的味道,就得在里面拍照!”在茶馆服务员的招呼下,记者绕过陈旧的竹桌椅走进内厅。缕缕阳光从狭窄的天井里透进来,落在土泥砌成的虎灶上。茶客们围坐在一起,品茶、打牌、摆龙门阵……嗅着独特的烟叶香味,透过喧闹热闹的气氛声,这座古朴而沧桑的老茶馆就像一台时光机,展现着一百年前的老成都展现在大家面前。

_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_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

李强穿着蓝色围裙,在茶馆忙碌(总台央视记者常思荣摄)

“每天凌晨四点左右,老茶客就过来喝茶,用自己的钥匙开门,烧一壶井水,泡一碗茶,一天就开始了。在成都,茶文化体现了人文气息,人间烟火。”李强是老观音阁茶馆的经理,他也是在茶馆里长大的。走进观音阁老茶馆,只见他背着茶壶,系着蓝色围裙,穿梭在不同的茶客之间。

坚守一百年,初心不改。 1995年起,李强从母亲手中接手了老茶馆。 30年来,他把街上的老茶客视为自己的“宝贝”。他喝茶只收1元钱,游客也只需10元钱就可以来这里参观。杀了一天。由于茶馆收入低,茶馆的经营和保护都困难。几年来,观音阁老茶馆的建筑本身遭受了一些损坏。

2021年11月,在成都市双流区相关部门的领导下,解决茶馆建设安全隐患、保留其原有材料和施工工艺、保护传承当地茶文化的工程正式启动。项目保留了公众烧水自行泡茶的传统,并利用当地传统工艺对茶室的墙壁进行了修缮。力求从外观装饰、精神体验等多个维度还原观音阁老茶馆的原貌。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该项目于2023年4月顺利竣工。

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__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

茶客们在老茶馆里喝茶休息(总台央视记者常思荣摄)

2024年5月,国家档案局申报的“成都老茶馆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名录”。该档案馆共收录了1903年至1949年成都老茶馆日常经营管理相关的珍贵原始文献6345份,证明成都老茶馆与市民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堪称中国“中国茶馆的成都样本”。茶馆文化。”

“成都发展太快了,我曾经担心茶馆这样的‘老东西’会被城市遗忘、淘汰。但令我惊讶的是,老茶馆文化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被精心保护,越来越好。” !”说起老茶馆的现状,李强笑了。

市中心有茶馆,公园有茶园,河边有茶馆,大街小巷有茶摊。如今的成都,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茶馆却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望江楼楼下、浣花溪边、文殊院内……两万多家茶馆盛开在大街小巷,与城市的脉搏产生共鸣。

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_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_

成都老茶馆档案集中保管(中央广播网成都档案馆供图)

“茶馆早已与成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保护和发展茶馆文化,就是保护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和记忆。”成都市档案保管处副处长李蓉说。

推进城市更新不仅关乎经济增长、科技发展,更关乎老百姓的所想、所感。这也是“人民的人民城市”这个称号的意义所在。

成都连续16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承载着人们的满满喜爱和赞誉。成都一直在用最简单的方式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小幸运”,不断将人民群众最热切的幸福生活理念转化为大街小巷的日常生活。

总策划:张俊宇冯

导演:吴刚、龚新辉、蔡荣波

协调员:陶玉德

策划:李宏迪、陈静

文:常思荣、王莹

视频:张思荣

配音: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