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45》是一部具有宏大叙事的追忆著作,完整展现了抗日战争结束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给中国民众的日常带来何种改变。这本书让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来所承受的苦难终于画上句点,同时也弥补了民族历史记忆中的一个关键缺环。《民间影像·抗战胜利特辑》收录了超过一百六十张宝贵的历史照片,记录了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节点,展现了主要都市举行受降仪式、民众欢庆胜利以及日本侨民撤离的情景,其中部分鲜为人知的影像资料首次面世,带领观众回到七十年前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场景,共同见证中华民族取得的辉煌胜利。
这一场跌宕起伏的历程,最终凭借我们的付出,留下些许印记。五年、十年乃至更远的将来,倘若需探究抗战成功这一民族历史关键节点的具体情形,此书可略作参考,后世或将感念这项事业。其中收录若干难忘片段。
姜浩峰祖父在抗战成功后前往南京负责清点日方存储物资,他撰写过相关记述,曾发布在个人网络日志中,我阅读后感到十分震动。这样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在以往很少被提及,以至于多数人对此毫不知情。当时距离2015年尚有三载光阴,我当即决断要启动“双轨计划”。其中一项为收集亲历者口述资料,计划用七十部作品记录七十位见证者的故事;另一项则是策划出版《抗战终章专刊》。当初设想了极为严苛的要求,搜集了丰富多样的资料,涵盖了国民党的部队和共产党的部队,涉及延安与重庆,包含沦陷地带和大后方,甚至还有伪满洲国与日本侨民的记录,既有获胜者也有失利者,还有旁观者,以及各种迁徙路径……力求构建一个完整的影像。
翻译家孙法理原先担任吴宓的助手,籍贯四川,毕业于武汉大学,那个夏天他比往常更早回到校园,并且前往峨眉山游览。8月10日他开始登山,14日结束行程,15日黄昏抵达乐山,整个城市都为此欢腾不已。我说这个概率只有四十亿分之四百,你就是我们寻觅了数十载,那个能够摘取桃子的人。张良皋教授当年在中央大学建筑系求学,1944年应征入伍,抗战结束后又回到学校继续学业他在贵阳到重庆的十天里写了日记。2014年底,我打电话到他家里,他女婿告知他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病情并不严重。2015年1月15日,星期四,我在李玉祥家中时,得知他离世的消息。在这段从中大复员的日子里,他是个非常称职的目击者,真是令人惋惜。
张林岚是《新民晚报》中最后一位重庆时期的老人,8月15日他在自贡,8月28日下午抵达重庆,随即进入《新民晚报》,此后再未离开过。他讲述了重庆《新民晚报》的往事,涵盖了从复员途中到最终抵达上海的全部经历。2017年8月15日,我们在四行仓库举办了首场研讨会,他那时已经96岁高龄,特意前来参加,情绪十分激动。到了年底,他不幸离世了。
杨麟的父亲杨管北是杜月笙的重要助手。他提到8月16日晚上,家里来了客人用餐,交通银行董事李韧斋用手指着,哭泣着说国民党即将垮台。李韧斋是镇江人,对苏北的情况很了解,那里农村地区到处都是共产党在开展活动,战后应该怎么办,完全没有相应的准备。
顾棣已经97岁高龄,不幸于今年离世。他曾是名小战士,曾在晋察冀画报工作,并且配备有摄影器材。8月15日临行前,他回到家中拍摄了一张集体照。抗战胜利期间,张家口在国共双方的较量中地位相当关键,许多前往东北的队伍都要途经此地。他们原本计划前往北平,但在途中得知国民党部队已进入城市,便迅速转向张家口。当时华北地区的日军正向北平集结,张家口因而成为一座空城。他参与了该城的接收工作,并且留下了相关日记。(本组文章由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