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讯,罗婕报道,9月5日,从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昆明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得到消息,省人大常委会正引导民族自治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和相对优势,通过针对性立法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此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云南省现行有效的182个单独条例里,有35件是关于产业扶持的,这类条例的比例接近五分之一。
中国西南部云南省地处边远地区,设有八个自治州、二十九个自治县,是全国范围内民族自治区域数量最多的省份。近些年来,云南省制定了不少品质优良、执行到位、成效显著的专门法规,为民族地区积极培育特色经济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持。
云南省人大民族委员会立法处副处长张爱磊在会议中说明,本省运用立法手段促进高原地区特色农业进步,并引导相关民族自治区域制定涉及文山三七、丘北辣椒、漾濞核桃、德宏咖啡、古茶树、天然橡胶、林下产业以及新平柑桔等项目的专项法规。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三七发展条例是中国首个针对产业推动的专项法规,其内容涉及栽种、制作、销售、探索、标志打造以及市场监督等多个环节,旨在维护文山三七的优良特性,整齐行业进步,增强标志的知名度与经济收益。二零二四年,文山三七相关产业的整体产出达到了二零六亿二千五百元。
省人大为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引导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相关法规,涉及彝医药、藏医药、傣医药、彝族服饰、建水紫陶以及石屏豆制品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条例。张爱磊表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出台的彝医药条例属于变通国家法律的专门法规,有效处理了长期存在的彝医执业资格难题,并且对制定彝药规范,实施彝药认证,评定著名彝医、彝医药传承者及医药科研成果等关键环节都设定了具体规则。这项立法实践为湖南、广西、湖北等省份的民族医药相关立法提供了参考。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当前正着手推进《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草果产业发展条例》的拟定工作,意图通过立法手段为草果产业构造良好的法制氛围和配套政策框架;同时,该机构也在负责《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边民互市贸易服务和保障条例》的制定,针对边民互市交易中存在的零散、无序及规模小等突出矛盾,计划借助立法途径探索边民互市管理的新模式,从而促进边疆繁荣和民众富裕。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接下来将不断协助各民族自治地区制定优质的法律条文,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法律规范,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提供法律支持,增添法治发展的新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