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清华援建到站上创新前沿,烟台大学走出共融发展路

admin

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通讯员 孙艳 周媛媛 摄影报道

烟台大学始于1984年应民众要求建立,此举为地方高等教育开创了先例,使得北大与清华得以支持地方院校发展,学校通过科研创新获得国际认可,摆脱了外国技术的限制,形成了与地方共同进步的发展模式。

从北大清华援建,到站上创新前沿

自1984年激情澎湃的岁月起,历经发展,烟台大学这所得益于北大清华鼎力支持的综合性学府,如今已展现出蓬勃生机,稳步迈向山东省“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行列,同时汇聚了由院士等顶尖专家学者领衔的卓越师资力量,烟台大学正以优质教育为核心引领,精心绘制一幅高品质发展的壮丽蓝图。

1984年至1990年期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直接帮助烟台大学发展文科和理科,同时支持其工科建设,1990年直接援助停止后,北大和清华与山东省达成协议,承诺长期支持烟台大学的发展,并成立了“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往后几十年间,这两所学校的合作共建将围绕办学宗旨与未来蓝图,涉及学科布局与专业规划,涵盖师资培养与人才培育,包含教学革新与科研探索,始终紧扣国家及省级的关键战略部署,致力于探讨烟台大学服务地方发展的核心议题。如今,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合计超过五十名知名学者,出任烟大学院级别的高质量发展顾问或兼职教师,双方在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人才培育环节、科研难题攻克、服务社会层面,进行着全面而紧密的协作。

脱离那段特殊时期,观察当今的烟台大学:该校近些年紧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方针,持续改善科研条件,建立高规格创新基地,组建高水准科研队伍,收获了丰硕成果。

在科研机构与科技平台之间,创新精神借助教育途径不断延续,后辈得以学习掌握;烟台大学创建了众多高水平学术机构,包括教育部的科研基地、国家相关部委的政策理论研究中心、国家级的技术成果转化机构、省级的基础科学研究所、省级的技术革新中心以及省级的人大立法研究机构等等;该校还承担并负责了超过六百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值得强调的是,烟台大学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发出的数种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创新性药物,已经分别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发售,其研究能力已经达到全球领先地位。

摆脱技术掣肘,科研成果惠及经济民生

依据国家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烟台大学负责人卢国强表示,高校的学术活动既需追求高远目标,也须立足现实基础,要不断拓展认知边界,在国土范围内开展研究,将科研平台设在经济建设的最前沿,这构成了当前阶段高等院校的核心任务。

烟台大学的多项科研成果显示,这句话的含金量仍在持续提升。

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专门研究“碳四分离技术”的团队,成功开发出这项技术,并且在2018年,这项技术单独赢得了中国发明专利金奖,从而摆脱了以往技术被限制的局面。据了解,国内过去一直依靠从国外引进液化石油气分离丁烯和丁烷的技术,3万吨处理成本要1000万元人民币,这个技术障碍对我国高端化工产业发展造成影响,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四分离技术”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攻克技术难题,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他们研发的分离技术让3万吨处理成本降低到国外费用的二十分之一,这项技术在国内已有50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应用,每年能处理超过1000万吨液化气,预计每年能为这些企业增加收益大约80亿元。

烟台大学北大清华援建_烟台大学科研创新成果_烟台南山学院照片

以民众生命安全为宗旨,烟台大学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集体,凭借与绿叶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产学研联合平台,负责研制了若干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全新药物,这些药物已先后在国内及国际市场获得批准上市。这里面包括全球第一个用于治疗帕金森的长效缓释微球药物——金悠平,中国第一个在美国获得批准的中枢神经药品——利培酮,中国第一个独立研发并掌握全部知识产权的化学1类抗抑郁新药——若欣林。

现在,烟台大学聚焦先进制造、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等核心产业,以及黄河生态治理、深蓝深海深空等尖端方向,不断深化项目化攻关,建立“特色学科集群—行业巨头—研发基地—成果转化”新路径,设立产业技术促进中心、空中交通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实践基地等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烟台南山学院照片,依靠专家团队协作,使学术成果广泛服务于各个产业,让创新切实融入民众的美好生活中。

举人民之力办大学,以产教融合反哺地方

烟台大学由全市人民共同出资建立,现已伴随城市进步不断成长,始终不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宗旨,这一宗旨通过学校多项行动得以体现:近年来该校持续强化校园与城市结合、科学与教育结合、教学与产业结合的办学模式,与知名高科技公司合作创办了制药学院、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新华三数字创新学院等教学与产业结合的学院,与国内一流科研机构联手打造科研服务平台,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先进科教园区,在各县区探索共建综合性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通过人才引进与地方产业对接,百名博士进入不同学科领域,为服务烟台“提供答案”教学与产业结合成果,使人才力量精准施效,为烟台这座城市发展提供切实有用的智囊支持。

这些持续多年的校企合作安排,为高校培育优秀人才提供了支撑。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烟台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推出了具体举措。该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前沿学科方向,从2025年开始设立7个创新人才实验项目,旨在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理论知识牢固、创新思维活跃,组织协调能力出色、拥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杰出人才。8月21日,烟台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成立,采用理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模式。该学院的理事会由烟台大学和绿叶制药集团担任理事长单位,山东丰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担任副理事长单位。学院今后将着重发展生物制药等核心产业方向,建立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致力于造就具备杰出技术革新本领、能够应对繁难工程挑战的拔尖工程技术人才。

沿着烟台大学服务社会的进步路径可以发现,在全省关键地方性法规制定过程中,经常有烟台大学学生的名字出现在推动社会规范的条文中,体现着才智的风采。仰望星空之际,亦可察觉,“天算星座”科学实验的主星系统中,“北邮一号”卫星,是我国航天计算领域在轨试验开放共享平台——“天算星座”项目部署的第一颗核心卫星,烟台大学群智感知研究团队研发的“多空间群智感知任务分配方法”作为关键技术之一,被用于“北邮一号”卫星的建造。

深入基层可以发现,烟台大学独立培育的“烟大一号”苹果,让农户收入增加三亿元;专门设计的西藏双湖“卤虫卵资源整体利用”计划,帮助全国贫困县实现脱贫。烟台大学还联合黄河九省区的科研机构共同建立黄河流域创新协作体,肩负起服务国家黄河战略的重要责任。

聚焦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做好地方人才文章

烟台大学紧扣国家与地方层面的核心发展蓝图,主动对接黄河流域重大国家战略,以及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进步的先行区规划,与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联手打造的蓝碳研究中心,是众多成功实践中的突出代表。

显而易见,烟台大学的建立、进步与兴盛,始终与地方经济文化前进方向保持一致,时刻关注国家核心产业构造的迫切需要,致力于深度融入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中心舞台,着力提升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与实际贡献。

正如现今时时提到的,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烟台大学构建了“连环互动,四方配合”的运作模式,借助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专业教学资源、专家咨询力量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教育环节、产业环节、人才培养环节、科技创新环节紧密衔接,精确满足地方发展需要,持续优化学科配置,改进学科重点,塑造“群星式”学科队伍,重点强化基础学科建设,提升特色学科实力,培养专门人才,助力山东省“十大”优势产业、新兴行业、未来产业以及烟台市“九加多”制造业集散区的发展。

烟台大学组建的学科群依托人工智能研究院等跨领域平台,助力地方经济进步,服务社会需求:药学与材料科学跻身山东省重点学科行列,法学和药学成为省级特色学科;化学、药理毒理、工程、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生态环境、动植物学等七门学科跻身全球ESI排名前1%,且排名稳步上升;2024年烟台南山学院照片,烟台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资格,法学、数学、药学三个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获批比例达到百分之百。最新一期自然指数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5月到2025年4月这段时间里,烟台大学在国内高校中排名第142位,全球高校中排第436位,比前一年分别进步了25位和138位,在山东省属高校里位列第6。学校2025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创下历史新高,首次进入801至900的行列,较2024年提升了82位,跨越了一个排名层级。学校自2023年起,在软科世界大学排名中连续三年实现增长,在专业发展、科研能力及国际声誉等方面获得了显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