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先生新近将一位姓黄的亲戚加入社交平台,紧接着就收到了他的视频请求,视频里显现出黄先生正身处乡村之中,背景十分真实。对方在通话中开口借钱,这让范先生觉得与这位亲戚平时的行事作风大相径庭,于是他立刻用通讯工具联系了本人进行核实。经过仔细比对,最终确认这是一段经过技术处理,人脸、声音和场景都与真人完全相同的虚拟伪造视频。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校园日”活动。
二十日,于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校园日”活动期间,网安宣传展板所展示的十大典型案例,被视为新型威胁,引起了师生们的警觉。
犯罪分子搜集当事人亲友的视频、图像、声音等资料,借助深度伪造手段制作出极为相似的AI换脸影像,再搭配人工合成的音效来模仿其声线,以此进行身份冒用。网络安全专家向听众说明,接到此类电话,需审视视频中的细节,留意画面中人物是否存在不正常的神态或动作,可以要求对方做出某些特定的面部动作,诸如转头看向一侧、用手遮挡脸部、捏住鼻子等,以此来判断是否有人脸被人工智能技术替换。
网络安全游园会。
那天,上海交通大学在校园里举办了一场特色活动,主题是网络安全,形式像是一个游园会,专门为不同年龄的学生群体设计。活动设置了六个不同的区域,分别是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创意体验区,介绍网络安全基本知识的宣传区,展示网络安全实际案例的观察区,可以动手操作网络安全技能的练习区,进行网络安全知识问答的互动区,以及激发年轻人创新思维的设想区。通过这些区域,让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能够在轻松的数字体验和互动游戏中,主动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对网络安全的认识。
确实,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老式的网络欺诈手段也在不断翻新。举例来说,犯罪分子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制造出极为逼真的钓鱼电子函件,它们冒充知名机构的正式通告,在内容里营造紧张氛围,引导用户去点击有害的网址,进而提供账号密码。
网络安全互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