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过去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上一直位居前列,然而由于新创公司数量不多,导致其难以构建起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不过,得益于一个特殊的创新组织,这一不足之处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改善。
第18届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今日召开,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延斯·尼尔森阐述了某项革新国家创新体系的活动,这项制度探索被称作“创新放大器”,其具体实践为延斯·尼尔森担任首席执行官的丹麦生物创新研究所。
延斯·尼尔森在浦江论坛上做主旨演讲。文汇报记者袁婧 摄
尼尔森指出,当前,全球主要制药公司中,大约半数的新药研发项目源于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基础性探索,而且这一比例持续增长。这表明,在生物医药行业,能否将学术成就成功转化为产业优势,关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
在此之前,丹麦却显现出明显的“研究成果丰硕、成果转化不足”的现象,以生命科学领域论文发表数量来看,该国在全球范围内排名靠前;但是,若以新兴企业创建数目作为参照,丹麦则持续落后于众多欧洲顶尖国家,更不用说美国波士顿地区,以及英国牛津和剑桥等科技创新中心了。这种情况正是促进体制革新发展的关键因素。
过去六年间,得益于丹麦生物创新研究所的积极引导,当地情形已出现根本性变化。以每千篇学术论文催生初创企业的数量作为衡量标准,该国如今比从前增长了五倍之多,由此成功从“学术产出大国”转变为创业创新氛围浓厚的地区。
丹麦生物创新研究机构,系医药巨擘诺和诺德联合多方伙伴发起设立,诺和诺德在该计划初期注资5亿欧元,旨在消除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间的鸿沟。该机构运用其自主研发的评估体系,每年可为约35个初创计划提供资助,资助额度依据项目需求而定,最高可达3000万欧元。
这六年来,该体系总共培育了超过一百三十家新企业,吸引外部资金大约九亿欧元注入,部分成果已开始进行临床验证阶段。尼尔森着重指出,他们最初的资本投入普遍获得了七倍的回报增长。
尼尔森透露,丹麦生物创新研究所当前不仅专注于肿瘤学、代谢性疾病等老牌强项,更将女性健康等以往被冷落的方向纳入发展计划,意图借助多样化的投资策略来招徕更多资金加入。
他渴望构建一个着眼长远的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更具效益的投资组合,持续吸引外部资本注入,借此促成正向循环,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革新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