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普
1940年9月11日出生于烟台,张氏家族第十九代
曾任芝罘区石惠窑中心小学、军民小学校长
喜欢写作,作品曾发表于《烟台日报》、《烟台晚报》、《芝罘历史文化丛书》、《玉皇顶文化》等刊物
烟台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美丽的烟台二中坐落在美丽的毓璜顶公园南侧。 学校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这是烟台开埠后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 1928年,在烟台诞生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由该校学生许月之、许端云、陈恒荣组成; 这里培养了许多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努力奋斗,为事业做出了贡献。 他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获得了许多荣誉。 烟台所城的张四兄弟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烟台二中教学楼
张氏家族在烟台是家喻户晓的家族。 张氏家族十分重视文化教育,这是家族兴盛的根本原因。 历代都有杰出人物。 张兆勇、张兆体、张兆璞、张兆东、张兆孙五兄弟中,索城张氏第十九代,除张兆孙外,其余四兄弟均毕业于烟台二中。 毕业后,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 虽然离开二中已经60多年了,但他们对母校的感情和记忆却深深地刻在了心里。 兄弟四人如今已是八十多岁(最小的81岁)。 他们身体健康,思维敏捷。 当他们说起小时候在二中的学习经历时,他们仍记忆犹新。
----先说老大张兆勇。 1934年11月出生,烟台二中一年级毕业生。 1955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入学后因查出眼睛色弱而退学。 次年考入山东大学物理系,1960年毕业。
张兆勇
先后在二机部九局、西安工程技术大学、五机部三、四研究所工作,后又到524厂一研究所从事军工工作。科研(以上均为保密单位),主要参与无线电引信测试技术的开发。 红箭73反坦克导弹控制系统非标仪器的研究、开发和探测器的研制。 在兵器工业学报发表多篇论文(如:声遥测研究与应用等),负责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荣获吉林省市劳动模范。 1993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特殊津贴证书。 他于1994年退休。
二中邱少云组张兆勇(后排左二)
----老二张兆体,1936年12月出生,烟台二中高中毕业。 1956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供暖、燃气与通风专业。 1961年毕业后分配到辽宁省锦西市,在化工部设计研究分院从事设计工作。 1965年,第三线支援移师四川成都化工部第八设计院,参与山东齐鲁乙烯项目、锦西化工公司项目、兰州西北涂料厂、连云港碱厂、唐山碱厂厂、大连合成氨厂、南京树脂厂、上海电化学厂、上海辽源化工厂、天津大沽化工厂、四川农药厂等项目进行设计,并赴德国与林德公司合作设计。 参加过越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等援外项目,高级工程师职称,1996年退休。
张兆体
现年86岁的张兆体回忆起二中的往事仍激动不已:俗话说,父不育有错,老师不育有错。教学严格。 我们兄弟之所以能在二中读书并成才,与父亲和二中老师们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我父亲常说:我的孤儿和寡母读书不多。 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孩子多读书。 不管有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培养它们。 孩子们。
烟台二中是一所非常有名的学校,师资水平高,责任心强。 学生们都喜欢在这里学习。 例如,上历史课就像听故事一样有趣。 万霞飞老师的英语课有趣但不枯燥; 王子然老师的生物课以标本为例,深入浅出地讲授大学问题。 记得高中的时候,我生物考试考了96分(现在已经记不清了),考场排名第一。 王老师很高兴。 数理化老师都很优秀,对待实验课也很认真。 总之,老师教得好,校风好,升学率高。 我记得高二的时候我们只有两个人没上大学。
家庭教育让我们想要辜负父母,努力学习,成为未来有为的人。 记得那年冬天腊月,下着大雪,我和大哥张兆勇每天都一起上学。 二中在山上。 我们从南坡步行过去。 雪深至我们的膝盖。 我们爬上斜坡,从来没有迟到过。 晚上,我会步行回到棉市街天盛德油漆店(我父亲开的店)吃饭、写作业,然后再回到西沟街睡觉。 比现在的学生辛苦多了,每周都要休息一天去油漆店烧油。 因此,我的兄弟们都有着刻苦学习的精神,有理想,有抱负。
20世纪50年代全家福。后排左二张兆勇,左一赵体,前排右赵普,左一赵东
由于我们兄弟四人都上二中,学校老师经常叫错我们的名字,比如张兆东,有时也叫张兆体,很有趣。 说明很多兄弟受过同一个老师的教导,但我们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常常会心一笑。
张兆体高中毕业照(第二排左四)
----老三张兆普,1940年9月出生,烟台二中七年级二班毕业。 1961年考入山东工学院电气工程系,后因病辍学,从教,成为一名教育家。 从烟台新海洋小学退休。
张兆普
张兆普曾任芝罘区石惠窑中心小学、军民小学校长,新海洋小学、胜利路小学政治书记副校长。 喜欢写作,文章曾发表于《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上海小学科技》、《小学数学教师》、烟台《胶东人物》、《芝罘历史文化丛书》 》等报刊。 多次在烟台电视台栏目宣传烟台民俗文化。 曾被芝罘区教育局和区委、区政府授予“优秀教学指导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现任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芝罘旗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烟台毓璜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副主编《玉皇顶文化》杂志社社长。 例如:“纪念春晓画社创始人张逸风”、“我的叔叔抗日烈士张黎”、“索城张氏宗祠与祭祖”、“索城张氏宗祠的变迁” ”、“天盛德漆铺”、“城里张家的名字”等等。 此外,文章《从土锅架到煤气灶》荣获“烟台晚报四十周年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奖。 文章《烟台关帝庙传奇》荣获“芝罘区原创作品征集活动”三等奖。 晚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主张保护和弘扬烟台历史文化。
张兆普1961年毕业照(中排右一)
----老四张兆东,1942年12月出生,烟台二中九年级学生。 当他回忆起自己的学习经历时,他说:我在二中的时候,老师让我当数学课代表和外语课代表,所以向数学老师提问很方便,而且老师总是和蔼而耐心地回答他们。 有一次外语课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大家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 老师说,如果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我就称他为“英雄”。 我站了起来,准确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获得了老师的“英雄”称号。 我们上高一的时候,教我们物理的蔡孟建老师的爱人身体不好,所有的家务活都得靠他做。 他家住在洪门(二中操场东边的一条小路,那里是教师宿舍,门的颜色是土红色),要到一里多里的地方打水。离开。 下午放学我和同学张广成(张俊培的儿子)主动帮蔡老师挑水。 挑了两次水后,蔡老师泡了淡茶给我们喝。 他还给我们讲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我们饶有兴趣地听着。 有一次,蔡老师家里做馒头,我们俩都尝了两个。 可见我们和老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张朝东
哥哥们上烟台二中的时候,学习成绩还算不错。 这与二中老师们的辛勤教导和我们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我在二中读书时,烟台二中图书馆的相关参考书几乎都读完了; 我看到了我无法解决的问题。 他去请教老师,老师们耐心地给他解答。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很难的平面几何题,我花了两天时间还是没有解决。 就去问老师吧。 第三天,老师耐心地解答了问题,并说这个问题太难了,要数学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讨论解决。 老师对学生是多么的认真和负责啊!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我把外来词、数学公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等记在小本子里。 我随身带着那本小书,放学回家时可以拿出来背诵。
我们兄弟学习刻苦,这与好学的家风有关。 因为我家人口多烟台二中南校升学率,收入少,所以我提出不上学,早点找工作赚钱养家。 爸爸对我说烟台二中南校升学率,兄弟们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学费不够,就算你爸爸拿着棍子讨饭,也得送你兄弟们上学。 我无言以对,忍不住泪流满面。 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
张兆东高中毕业照(后排左二)
高中毕业后,张朝东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 毕业后曾在山东省肥城四中、肥城师范学校任教。 1978年镇压“四人帮”后,国家恢复高考,并首次招收研究生。 张朝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981年固体潮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获理学硕士学位,分配到山东省地震局地震预报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曾任山东省地震局研究员,从事固体潮和地下流体研究。 主持和参与完成中国地震局、联合地震基金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着4部,发表论文180余篇。 其中,固体潮潮汐效应研究成果填补了国际固体潮研究中心的空白; 地震联合基金科研项目“87065”经中国地震局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1年被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语文大师”称号; 1992年被山东省科协授予“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荣获中共山东省机关工委优秀党员称号; 被中国地震局、山东省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大师”称号。 获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奖20余项。 曾任《地震学报》编委、中国地震局地震流体技术协调组成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中国地震学会会员、山东省地震学会理事等职。地震学会。 199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烟台二中建校130周年之际,在校庆陈列室设立专栏介绍他的事迹。
二中毕业后,雄心勃勃的张氏兄弟
张氏兄弟合影(2015),前排左起,张兆普、张兆勇、张兆体、张兆东、张兆孙
“齐子呈材”,人才辈出。 二中的教育水平有目共睹。 张氏兄弟毕业后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就是最好的例子。 烟台二中是众多莘莘学子的精神故乡,也是张氏兄弟成功的摇篮。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