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小型科技院“签约”烟草服务“三农”,辐射县域,振兴乡村发展;
2个教授工作站授牌落户当地农业企业,推动技术创新;
四支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创新团队正式成立,助力攻克当地农业发展难题……
10月28日下午,多个涉及地方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校地合作项目在烟台大地上播下合作的种子——中国农业大学服务烟台高质量发展暨烟台研究院科研成果推介会与社会服务创新团队启动仪式在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举行。 中国农业大学与烟台携手探索校园和田野合作新方式,打造“烟台模式”,成为齐鲁乡村振兴的典范。
科技院签约服务“三农”,拆除农业与人才之间的院墙。
“服务地方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是本次“校地合作”推进会的主旋律。 当天,中国农业大学在烟台设立的首批科技庭院现场签约。
什么是科技庭院? 它出现在国家、省市多项扶持政策和“乡村振兴”成果领域。
追溯“科技大院”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农业领域双一流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2009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探索创建小型科技学院教育模式,将完成知识和理论学习的农业研究生带出理论课堂,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问题。 通过研究生驻村服务队,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成本的科技志愿服务。
也就是说,科技院正在利用自身的人才专业优势,拆除农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围墙。 在鼓励研究生“在祖国土地上写论文”的同时,正在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障碍。 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的田间课堂也是大学教育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探索。
今年,中国农业大学多个科技院落户烟台,服务于养殖、种植、加工等领域。 牛晶晶(烟台)科技园区位于烟台市龙口市黄山关镇,深耕畜牧业领域。 产业需求带动技术研究,促进特种人才培养; 山东莱山果蔬加工科技研究所位于烟台市莱山区。 研究内容涵盖葡萄、苹果、苹果汁、葡萄酒等,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山东烟台草业科技园位于烟台开发区。 主要开展果树下中草药栽培研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15年的科技院发展更新,截至今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已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1个县市建立了139个科技院。 从1.0版精准帮扶模式,发展到2.0版产业扶贫模式,再升级到3.0版乡村振兴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科院引进创新农业绿色生产技术284项,推广应用总面积5.66亿亩,增加财政收支逾700亿元。
周旭峰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助理、烟台研究院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助理、烟台研究院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周旭峰在主持会议时介绍,科技学院模式将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三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三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青睐。 受到广泛认可,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科技学院教师代表牛晶晶(烟台)科技学院王亚晶博士
作为此次登陆烟台的科院教师代表,牛英才(烟台)科技学院王雅静博士也表达了她服务“三农”的决心。演讲:“要把技术研发、课堂学习和牧场实践转化紧密结合起来。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助力烟台农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设立教授工作站,培养新农民特色农业“播种”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办公室副主任陈思瑞为教授工作站授牌
推介会上,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办公室副主任陈思瑞现场为教授工作站授牌。 两个教授工作站在烟台正式成立。 中国农业大学与烟台市的“校地合作”也迈出了重要一步。 。
教授工作站到底有什么作用? 服务模式是什么? 这些备受瞩目的问题在推介会上得到了解答:中国农业大学将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学校、地方、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推动学校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 紧紧围绕当地农业农村特点和产业发展具体需求,结合学校技术优势,从共性、关键技术入手,按照顶层设计、合理布局的原则,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成立。
教授工作站以服务地方为初心和使命,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并作为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培训)、本科生、各类“新农民”办学基地。 通过集聚各类资源,加快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有效提高特色产业产品质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使它们成为县乡特色产业发展的引擎。 。
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已在全国建立221个,成为中国农业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今年,教授工作站模式被引入烟台。 在烟台市莱山区设立葡萄酒教学工作站烟台中国农业大学地址,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詹继臣教授与烟台普拉谷酒庄管理有限公司共建。以工作站为纽带,调动和整合中国农业大学科技资源,为当地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
在烟台市龙口市设立教授工作站。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国家乳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与格林福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乳品行业教授工作站。 依托教授工作站李胜利教授的专家团队,开展企业发展规划咨询、养殖技术诊断评估、乳制品开发咨询、人才培训、品种培育、两用牛标准制定等,共同实施“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质奶性状”“奶牛群体饲养与高效饲养关键技术开发”,为提高我国奶业竞争力提供了典范。
科学家带头服务地方,组建创新团队“拼搏”,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仪式上,中国农业大学服务烟台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有力举措——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科研与社会服务创新团队正式成立。 烟台市政府、烟台市教育局、烟台市科学技术局、烟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烟台市农业农村局、烟台市海洋开发和渔业局、烟台市商务局、高新区管委会及当地相关企业共同见证了此次活动。 由首席科学家领衔的4个创新团队在专业领域提供智库支持。
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创新团队的目的是什么? 周旭峰在主持会议时介绍,建设创新团队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快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我们从学校里选拔知名教授作为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和教师。 我们作为主要成员,共同组建科研与社会服务创新团队,研究院将提供不少于三年的持续资助。”他表示,创新团队将坚持产教融合、校校融合。 ——企业合作,结合行业需求推动技术攻关,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重点争取科技项目,推动更多科研资源集聚烟台,更好服务山东省和烟台高质量发展城市。
创新团队的阵容和决心不容小觑。 相关信息显示,数字渔业团队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农业部智慧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李道良。农村事务; 设施农业工程团队首席科学家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保明,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课题组主任、国家数字畜牧业(蛋禽)创新中心主任; 葡萄与葡萄酒团队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北京葡萄詹继成教授、产业体系首席专家、中国葡萄酒技术委员会委员等作为首席科学家; 中国农业大学中兽药创新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中兽药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郝志辉担任水产病害与防治首席科学家控制技术团队。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右一)为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颁发聘书
首席科学家来到烟台协助校地合作。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为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颁发聘书。 根据规划,创新团队将围绕山东省和烟台市的产业发展需求,结合相关学科特点,围绕数字渔业、葡萄酒、水产病害与防治技术、设施农业工程等方面,建设了一批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贡献了一批高质量的政策建议,解决了一系列问题。攻克了多项行业共性技术,攻克了企业多项核心技术,助力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成为烟台优质服务商。 发展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校地合作播撒希望的种子,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双方共同努力。
从建立科技学院、教授工作站,到组建创新团队,校地合作正在播下推动乡村振兴、服务地方发展的希望种子。 这颗希望种子的萌芽,离不开地方政府和高校的双向努力。 。
会议介绍,长期以来,烟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持续加强校地合作,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烟台中国农业大学地址,始终重视支持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烟台高校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 烟台研究院科研与社会服务创新团队以及科技院士教授工作站的成功挂牌,是烟台与中国农业大学深化务实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不少专家团队落户烟台,扎根产业、服务企业。 为烟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有关部门将抓住机遇,挖掘需求,努力推动双方精准对接、双向赋能。
林万龙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对于高校来说,他们已经做了多年的人才输出服务地方的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在会上透露了这组数据:中国农业大学在烟台办学30年来,已培养各类人才15000余名,科研和社会效益显着。服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特别是2020年新市校协议签署以来,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紧紧围绕烟台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学校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扩大办学规模,专业硕士生人数连续两年超过本科生,目前在校生人数接近4500人。 还与企业共建了多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分支机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政府、学校、企业共建“乡村振兴创新实验示范区”和乡村振兴工作站,服务产业能力显着增强。
“三件事”展望校地合作新未来
烟台市与中国农业大学“携手”合作。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深受感动:“今天成立的教授工作站、科技院,今天成立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创新团队,是烟台研究院转型升级的排头兵。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希望烟台研究院能够成为烟台产业提质增效的强大助推器,助力烟台市高质量发展。”
“救济民生困难,育天下英才”,正如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一样。 面对校地合作的“未来”,林万龙提到了三件事。
要服务烟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 他提出:“围绕烟台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学科建设,在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一流学科,设立硕士、博士点,培养一批领军科技人才,打造一批科研创新团队,为烟台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要提升烟台产业技术竞争力。 针对烟台农业农村实际需求,围绕烟台苹果樱桃、白羽肉鸡、葡萄酿酒、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烟台优势产业建设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并准备菜肴和水产养殖。 推动政府、学校、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教授工作站、科技院所,解决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为烟台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烟台模式。 林万龙表示,将积极与烟台市相关部门对接,聚集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为烟台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根据烟台市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建立健全相关指标体系,协同凝练完善烟台乡村振兴路径,形成一批重大研究课题和学术研究成果,共同打造烟台乡村振兴模式。乡村振兴。
过去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