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富士康信号
逆势招10万工人,零经验也没关系。
本报记者 路晓 北京报道
当家电巨头海尔裁员1万人的计划确定时,当面板巨头京东方大量使用机器人操作员时,当沿海地区工厂大量转移到东南亚时,当劳动力成本成为主要因素时当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堪重负时,“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富士康这个在大陆拥有120万员工的代工帝国,仍然饥荒缺工。
最新公开消息称,富士康近期将在中国大陆招聘超过10万名新员工。 对此,虽然《华夏时报》记者在后续采访中并未从官方渠道证实这一数据,但富士康在郑州、成都、贵阳等地的工厂正在大规模招工已是不争的事实。
郑州富士康招聘中心代理经理6月24日告诉记者,目前富士康正在大量招聘普工。 “工人数量没有上限,现在严重缺人。”
富士康逆势招工,传递出什么信号? 不得不说,员工的不断离开和涌入,造就了富士康庞大的帝国; 而在其快速成长过程中,为苹果产品代工正成为推动这个帝国高速运转的主力。
富士康的背后,更深层的视角是,中国日渐衰落的制造业依然有着独特的生存之道。 富士康掀起的或许是传统人工智能对智能劳动力的反击。
“现在人手严重短缺。”
虽然对于富士康来说,招聘永远不会结束,但这次报道的招聘数量确实太大了。
6月23日,业内传出消息称,为了满足iPhone 6的产能需求,苹果主要代工厂富士康近期将在中国大陆招聘超过10万名新员工。
这10万名新员工几乎相当于富士康烟台工厂就业高峰期的员工总数。 这对于富士康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如果10万人的人数得到确认,这将是富士康近年来在中国大陆最大规模的招聘。
事实上,随着夏季的临近,富士康各工厂的招聘活动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 据记者了解,富士康在郑州、成都、贵阳等地的工厂近期正在大规模招聘一线工人。
上述机构负责人介绍:“新招聘的员工进厂后的主要工作是组装iPhone 6手机,同时也生产手机外壳。”
该负责人反复向记者强调,申请者零经验也没关系,直接来报名即可。 入职前三天会有入厂培训。 “现在订单很多,加上加班费,月薪四五千元。” 问题。”
除了正式工外,去年初停止招聘的大量暑期工和临时工也在招聘中。
另一家郑州富士康公司的中介告诉记者,郑州富士康将在6、7月份招聘大量暑期工。 “去年这个时候,临时工无法安排,就全部被送到了烟台富士康。 然而,今年他们一直在招聘。 任何时候都可以来,但身份证上的年龄必须符合要求,而且必须工作两个月。”
据记者了解,作为iPhone主要生产基地之一,郑州富士康拥有中国大陆员工数量最多的工厂,最高峰时约有30万名员工。 它的三个工厂都与苹果有关。 其中富士康烟台招聘,港口区人口最多达20万人。 主要是IDPBG事业群(数码产品事业群)所在地,主要负责组装手机; 经济开发区是SHZBG事业群(宏超准事业群)所在地,主要负责手机、笔记本的生产加工。 及其他外壳; 中牟工厂主要生产手机数据线等配件。
富士康官方对于各工厂大规模招聘的态度仍持谨慎态度。 富士康6月24日通过电子邮件回复记者提问称,作为一直严格遵循的公司政策,富士康不对当前或潜在的客户和产品发表任何评论。
但与此同时,富士康并没有否认目前的招聘动作。 富士康告诉记者,根据不同客户的产品生产周期富士康烟台招聘,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工厂将持续进行人力招聘和补充。
铸造厂的活力
富士康的招聘热潮不可避免地与苹果的新产品联系在一起。 此次的目标是 iPhone 6,据传该机将在今年 9 月正式推出。
尽管富士康总裁郭台铭极力控制苹果对富士康的影响力,但从鸿海2014年的营收报告中仍然可以看出,来自苹果的营收已经占鸿海(富士康母公司)总营收的近一半。 当苹果2007年推出首款iPhone时,这一比例仅为17%。
事实上,郭台铭今年3月曾表示,鸿海的旺季爆发力在下半年仍然有所下降。 一位熟悉富士康的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是因为苹果的新品发布一般都集中在第三季度,因此下半年将是富士康的生产旺季。
苹果的报告也证实了今年发布新产品的可能性。
苹果4月份提交的季报显示,其在产品加工机械、新生产设备、广告和研发等方面的前期投资总计达28亿美元,是去年同期支出的两倍。
据记者了解,iPhone 6分为4.7英寸屏幕和5.5英寸屏幕两个版本。 据悉,除了拿下4.7英寸屏幕版本约70%的订单外,富士康还单单拿下了5.5英寸版本的全部订单。
郑州富士康内部人士向记者证实,郑州富士康目前大规模招聘,正是为了为iPhone 6的生产做准备。
据知情人士透露,iPhone 5S目前正在富士康位于郑州的K区和F区组装车间下线。 iPhone 6此前只进行过小批量试产,6月份才开始量产。 预计7、8月份将达到生产高峰。
虽然iPhone 6的量产不能直接等同于富士康的大规模招聘,但富士康的每一次大规模招聘都离不开订单,尤其是来自苹果的订单。 上述郑州富士康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每次新一代iPhone发布前的四五个月,富士康都会招聘大量一线工人,为生产做准备。”
据悉,在2013年iPhone 5S推出之前,富士康就开始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工厂招聘约9万名工人,但这个数字并未得到富士康官方的认可。 事实是,在iPhone 5上市前半年,当时的主要产地之一的太原富士康,也传出了2012年紧急招聘大量普工的消息。
代工帝国富士康的生命力几乎年年都在蓬勃发展。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年前5个月,郑州富士康手机产量突破3000万台; 11月份,手机产量达到1535.1万部。 这意味着11月份的产量相当于前5个月产量的一半。
富士康的竞争对手、苹果iPhone 6手机的另一家第一代制造商和硕联合技术公司也将其昆山工厂的员工人数增加30%,以跟上智能手机生产的步伐。 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富士康此时大规模招聘的可靠性。
制造逆袭
对于富士康来说,如潮水般的大规模招聘是常事。 但对于此时的中国制造业来说,这10万人的增加更像是一次从智能到人工智能的逆袭。
越来越多的消息是,随着智能化的浪潮和向互联网的转型,传统制造企业正面临着裁员潮。
近日,海尔CEO张瑞敏主动向外界透露了海尔的裁员计划:海尔去年已裁员1.6万人,今年将继续裁员1万人。 此外,京东方北京8.5代面板厂也大量使用机器人操作员。
事实上,郭台铭早就看到了智力对于富士康的重要性。 早在2011年,郭台铭就曾表示,富士康将以每天1000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于从事单调、危险的工作,并希望到2014年组装100万台机器人。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富士康内部百万机器人计划的实施并不顺利。 富士康总部相关人士委婉地告诉记者:富士康目前的内部政策是不谈机器人计划。
业内人士曾向记者表示,机器人成本太高。 没有百万级的生产量,自动化流水线的成本优势根本无法体现。 同时,机械设备只能提高产能,但质量却低于手工。
与机器人的劣势相比,中国大陆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仍然吸引着富士康。
就在6月23日,郭台铭还向台湾媒体抱怨:“现在3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6210元)都招不到大学生了。” 但在中国大陆的工厂里,大学生在进入富士康之前必须先做普工。 从内部晋升开始,试用期基本工资为1800元,转正后达到2000元(不含加班费及其他收入)。
吸引郭台铭大举招聘的另一个原因是富士康巨额招聘带来的就业机会,以及富士康对当地经济状况的强劲拉动,这让郭台铭在与地方政府的谈判中拥有了筹码。
郭台铭和他的富士康早已成为各地投资的主要对象。 记者了解到,6月17日才开工建设的合肥综合保税区已开始招商富士康。
以郑州富士康为例。 2012年上半年,郑州富士康进出口额达104.3亿美元,占河南省进出口额的48%。 郑州富士康的到来,也吸引了多家相关配套企业入驻。
鸿海在电商、自主品牌等“软”方面未能找到出口,导致富士康在“硬”制造代工方面持续增长。 传媒城、赛博数码、万匹马、飞虎乐购等企业的接连失败,已经证明郭台铭原本想逐渐远离的制造业才是富士康的根基。
富士康发出的显然不仅仅是一个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