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设立中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 云南、黑龙江等6个省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规划强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
从2013年8月首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到本次批复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我国目前共批复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继上海自贸区挂牌后,广东、天津、福建第二批自贸区于2015年4月获批; 2017年3月,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获批; 2018年9月,海南自贸区获批; 此次,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获批新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自贸区的增加表明早期自贸区改革试验是成功的。 这也意味着我国改革开放迈上新高度,山东发展进入新时代。
1.自贸区新高度
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中,设立“区”、摸着石头过河,最终达到以“点”带动“区”的目的,始终是一条安全路径。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各地设立了各种“开发区”; 以国界为界,以境内外海关为界,有“保税区”和“综合保税区”,还有“出口加工区”; 如今的“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新鲜事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含义。 “开发区”包括国家级开发区和地方政府设立的开发区。 对于在开发区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各级政府制定了不同的优惠政策。
“保税区”位于“关境内”。 境外原材料进入保税区生产加工,再次运往境外时,无需纳税; 但是,当货物进入该国并需要通过海关时,需要纳税。 国内原材料从保税区外进入保税区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将货物出口国外的,可以享受出口退税。 即过关时必须先缴纳税款,货物出口后即可退税。
“综合保税区”仍是“海关境内”。 “综合保税区”在享受“保税区”一切便利的同时,还增加了一项“特权”: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收增值税、消费税。
“出口加工区”地处“境内关外”,政策比“保税区”更为开放。 出口加工区规定,凡在出口加工区投资建厂的企业从境外进口和生产设备、原材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免征进口税; 生产的产品出口时免征出口税。 关税。
“保税区”属于“境内关外”,在所有“区域”中,政策和规则是最优惠的。 从国际国内形势来看,“自贸区”与“保税区”的区别在于:
1、保税区进口货物内销时征税,出口货物出境时免税; 而在自贸区,进口和出口均免税。
2、货物在保税区内的储存期限有限,一般为2-5年; 而在保税区内,货物的存储期限则不受限制。
3.保税区货物“暂免征税”,货物实行账簿管理; 在自贸区内,主要将货物流通畅通作为基本条件。 大部分自贸区采用大门管理方式,操作程序较为复杂。 简化,降低交易成本。
四、保税区实行海关特殊监管。 货物进入保税区前必须在海关进行登记。 货物进出保税区、境内、境外、区内有不同的税收限制; 而自贸区则不在海关管辖范围内,没有贸易限制。 关税豁免地区。
5、保税区功能较为单一,主要以中转、仓储为主烟台保税港区级别,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 而保税区一般是物流集散地,流入流出量大,加工贸易相对发达,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强。 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国际国内形势来看,“自贸区”与“出口加工区”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同属“境内关外”,但“权益”却比海关“高了一步”。 “出口加工区”:贸易区内的进出口均免税。 从出口加工区出口的货物不需要纳税,因为不需要通过海关。 但出口加工区的货物进入该国时,由于被视为进口,因此需要纳税。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自贸区”是目前国际国内最有利的发展区域。 “自贸区”关税水平低,政府干预少。 “自贸区”的最大特点是贸易自由化。
2、自贸区的设立,山东将在哪些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总体方案》提出了不同重点、差异化改革试点任务。 山东自贸试验区提出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海洋特色产业发展、探索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等具体举措。 大众日报·新大众记者观察认为,山东设立自贸区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1.内部改革的“助推器”
7月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发表题为《我们应该向南方学习什么?——潍坊市委书记惠新安南巡回国后的“发展问题”》的文章。 他的讲话中有一句话是“政府对民营企业最大的支持就是不干涉”。 这句话讲的是“政府管理超出”的问题。
政府职能管理一般存在不到位、越位、不到位三种情况。 “不到位”就是懒惰,不关心该管什么; 越位就是管理太多,太多不够; 到位意味着恰到好处的数量。 增加一分表示过多,减少一分表示过少。 显然,“不到位”和“越位”都不好,政府管理“到位”是最好的。
现实中,管理“越位”的案例不少,这也是惠新安讲话“最大的支持就是不干预”的背景。 “自贸区”的管理特点是“政府干预少”。 它有很大的改革探索权力,有很大的管理自主权。 在人员、金融开放、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优惠。
以上海为例。 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在政府职能转变、金融体制、贸易服务、外资、税收政策等方面实施多项改革措施,有力促进了上海转口离岸的发展。企业。 其中,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改革最为典型。 船舶申报环节企业申报数据项减少65%,货物申报环节企业申报数据项减少24%。 创新实施先进区后申报、批量进出境、集中申报、“十查十放行”等监管制度烟台保税港区级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 上海自贸试验区还制定了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先证后证”、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自由贸易账户、宏观审慎综合金融监管体系等一系列重大基础。 “证照分离”,分类综合执法。 性改革及其制度创新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
上海的经验对各地都有启示。 此次规划要求山东“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这就要求管理改革必须“到位”。 自贸区的设立可以成为改革的“助推器”,帮助各地探索新的行政管理方式和模式,提高管理效率。
二、对外开放的“催化剂”
六个地方自贸区的设立,正值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强化之际。 建立更多自贸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国自信的象征。 “无论东西南北风如何吹”,我们始终“坚定青山不放”,在改革开放强国道路上毫不动摇。
自贸区的特点是低关税甚至零关税、完全自由贸易、贸易便利化,大大降低了进出口成本,化解了各种贸易壁垒。 总体规划提出“探索中日韩三国地方经济合作,推动区域合作交流便利化”尤为引人注目。
自2002年东亚自贸区提出、2012年谈判正式启动以来,17年来进展甚微。 东亚自贸区一旦建立,将是一个拥有15亿人口、GDP近21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占全球GDP的20%,相当于另一个欧洲国家的经济总量联盟。 山东毗邻日本、韩国,经济互补性强。 加强与日本、韩国的经济交流对山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5月,中日韩第七次领导人会议达成共识,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引领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 然而,三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却常常遭遇阻力。 最近,日本和韩国陷入了困境。 自贸区总体规划要求探索“地方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交流,为合作指明了新路径。 “地方经济合作”是指中日韩合作可以先实现省际甚至县域合作。 在这方面,山东与日韩省县合作有很多先进经验。 一旦扩大这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就能巧妙化解三个国家合作发展的僵局,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中心城市发展的“助推剂”
2018年1月上旬,国务院以国函1号批复《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济南、青岛、烟台的核心地位,形成三核引领、区域融合、新旧动能转换的整体格局。
总体方案提到,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范围为119.98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济南片区37.99平方公里、青岛片区52平方公里(其中青岛前湾保税港区9.12平方公里、青岛西区)沿海综合保税区2.01平方公里),烟台片区29.99平方公里(含烟台保税港区2区2.26平方公里)。
观察显示,“新旧动能转换”和“自贸区”两大战略在济南、青岛、烟台“三地”形成“重合”,适应了山东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对山东发展十分有利。 长期以来,山东面临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弱的问题。 两大策略的“重叠”,直接针对短板,可以说是对症下药。
由于“关税水平低、干预少、贸易自由”等优势,自贸区可以吸引众多企业聚集在自贸区,非常有利于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 以上海为例,自贸区成立第一年,投资企业超过2.2万家,境外投资160多家,存款余额48.9亿元。 成立五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新注册企业5.4万家。 月均注册企业数量是上市前的5倍。 新注册企业活跃率超过80%。 新设立企业中,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9900家,占比由上市初期的5%上升至目前的近20%。 这就是自贸区的魅力。
根据该函的总体规划,济南将“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青岛将“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东部地区重要创新中心”沿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烟台片区将“打造中韩贸易投资合作先行区、海洋智能制造基地、国家科技成果和国际技术转移示范区”毫无疑问,在自贸区利好政策引导下,济南、青岛、烟台“三大核心”有望迎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