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成立一年来,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烟台开发区宣传部供图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成立一年来,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烟台开发区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烟台8月21日电 标题:烟台自贸区一周年: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作者王娇妮、马双军
成立一年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以下简称烟台片区)立足自身定位,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第一个“跨国办公室”
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时,往往会遇到语言障碍、政策不熟悉、流程不清晰等问题,导致成本高、时间长。
烟台片区发挥中日韩紧密合作优势,在全国率先打造“中日韩投资便利化跨国办公模式”,提供从咨询服务、合作洽谈等全流程服务。对接在投资者所在国取得营业执照和行业许可证。 离岸服务。
“不出国门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如此便捷的服务让我们投资信心十足!” 此前,山东米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韩国投资者白娟秀获得了韩国首尔烟台地区的营业执照。 。
“跨国办公室”的设立,缩短了自贸区企业注册登记时间烟台保税港区级别,特别是疫情期间,凸显了自贸区发挥制度优势稳外资稳外贸的作用,也便利了跨境贸易往来。 “后疫情”时期的边境投资。 提供了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已有11家外资企业获得烟台地区境外营业执照。
烟台片区发挥中日韩紧密合作优势,在全国首创“中日韩投资便利化跨国模式”。赛家豪 摄
精准修复海洋生态
烟台毗邻黄海、渤海,每年都通过增殖放流进行海洋生态修复。 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这也是我国近海面临的共同问题。
烟台地区探索打破原有养殖放流模式,提出精准海洋生态修复理念,在全国率先建设现代化海洋种质资源引进转移基地,推动海洋生态修复从“渔业恢复”到“生态恢复”。
该区依托山东省资源环境研究院,对黄渤海种质资源分布、总量、遗传活力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制定了乡土种质资源名录,为黄渤海种质资源名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撑。科学布局海洋生态修复强度和范围。
同时,以区内多家原有海洋渔业良种场为主体,联合水产企业,实施“苗种引进+中转培育+牧草繁育+精深加工”的新发展模式,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变现种质资源。 选育和推广将创造出更适应海洋环境、成活率更高的物种。
目前,该区已培育一批集选育、繁育、推广于一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水产良种企业,可繁育绿鳍河豚等地方珍稀品种。
进口散装酒保税加工
烟台是中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散装葡萄酒进口口岸。
烟台片区利用烟台保税港区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功能优势,叠加“委托加工”政策烟台保税港区级别,创新开展进口散装酒保税港区内外联动灌装业务。
利用该业务,企业不仅可以享受进口优惠协议的零税率,还可以委托加工方式运输至保税港区进行灌装。 该业务首批试点企业2019年新增灌装加工收入60万元以上,同时节省了大量税收成本。
同时,该业务也有力拉动了保税港区散装酒的进口。 2019年,烟台保税港区散装葡萄酒进口量达439.2万升,同比增长65.1%。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