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小小的新闻客户端10月21日讯(YMG记者李龙、通讯员邢腾飞拍摄报道)每天早上7时45分,燕建集团十家公司的中层以上员工齐聚公司,进行集体劳动。晨会,讨论问题,落实落实,推进进展。 每周六天,风雨无阻。
这个“小习惯”在燕建集团的十家企业中已经保持了19年。 51岁的现任总经理王艳峰也在燕建集团十公司工作了29年。 从刚进公司时的技术员,到现在的“掌门人”,王彦峰在这里从青年成长为中年,也见证了燕建集团十家企业的发展历程:从2002年公司产值到如今的超过1.5亿 2018年,建筑业产值16.1亿元; 从新火车站到文化中心,从蓬莱国际机场到万华工业园,烟台市的标志性建筑和重要项目几乎都留下了烟台集团十家企业的建设者。 作为参与者和引领者,王彦峰引以为傲,从未懈怠。 29年来,他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7:45:持续19年的早会
王艳峰的时间都被会议和工地的工作排得满满的。 他预约了几次面试,面试时间定在10月11日上午。
盐建集团第十公司位于莱山区建安路一处安静整洁的院落里。 在王彦峰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一个“八字”,是原总经理江连喜留下的。 这幅画的书法飘逸工整,是当时一位16岁的女中学生写的。 一篇字迹挂了近20年,似乎是一种无声的传承。 这种传承也体现在十连工作的方方面面。
8时10分,王艳峰结束早会回到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 51岁的他,精瘦、干练、得体、谦虚、健谈。 他穿着燕建集团的蓝领灰色工作服,一副随时要离开工地的样子。
早会每天7点45分准时开始。 只要在烟台,王彦峰就必须参加。 不要低估这次会议。 延建集团十家公司的50多名项目经理通常分散在各个施工现场。 没有会议,仅仅依靠电话是无法完成协调调度工作的。
早在2000年,燕建集团十家公司就开始实行晨会制度。 会议内容非常务实。 大家畅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共同寻找解决办法、落实落实、推进进步。 每周六还有一次所有项目经理的早会。 当地项目经理现场参加会议,外地项目经理通过视频参加会议。 “我们不准备演讲,我们只谈论实际问题。” 王彦峰说,坐在会场里,他一年只能在那里开几次讲座。 项目经理将在会议上汇报进展情况。 施工现场有多少工人? 够了吗? 如果空间不够,我们可以找劳务公司现场调人。 效率高得惊人。 如果不用语言说出来,当面说出来就最清楚了。 慢慢地,大家都习惯了这种早会,即使有些人早上七点前就得出去。 因为王彦峰每天早上都在,所以很多问题因为他当场做出决定,很快就解决了。 只有周日早上才是王彦峰自己的时间。 多年来,他已经习惯每周日早上来到办公室看报纸、看书,给自己留出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一把尺子:抓细节就是抓品质
29年来,王彦峰从基层一步步走来。 他看重扎实、敬业的工作作风,倡导“随身携带一把尺子”,高度重视基础管理工作,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利用绩效差异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
王艳峰表示,项目经理要扎根施工现场,时刻保持与业主的沟通和联系。 当技术员的时候,他每天都会早早地骑着自行车去工地,哪怕是远在开发区的工地。 现在担任十连负责人的王艳峰每周至少有一整天时间在工地工作。
燕建集团十家公司的项目经理都知道,王燕峰随身带着尺子,来到工地从来不打招呼。 “他技术性很强,他不只是下来看看健康状况。” 南山公园东侧安置房项目经理欧方文告诉记者。 每周二、周四下午,王艳峰都会用一下午的时间去工地考察,查资料,随机挑选一栋楼,从一楼走到屋顶,用尺子测量细节,现场发现问题。 开会讨论如何解决。
他拿出手机给记者看。 里面是前一天在建筑工地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窗楣与框梁之间铺设了两块蒙皮砖。 王艳峰说,当时他给项目经理打电话,询问为什么没有优化设计,改成挂在框架梁下的门楣? 每个窗户都有现浇的门楣和两块砖块。 整个工地的成本和人工成本会增加多少?
王彦峰的要求一向是那么严格。 他说:“如果我降低标准,下面的人就会放松,但施工绝对不能马虎。”
王彦峰的认识是建立在他不断学习的基础上的。 2000年10月,参加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考试并一次性通过。 随后多次参加造价工程师继续教育和培训课程。 2006年1月完成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获工学硕士学位。 2012年被评为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 即使担任公司常务副总裁兼总经理,他也没有停止学习。 在重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担任烟台商业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师徒配对:不仅仅是外表
燕建集团有一个传统,所有新员工都由师傅带领。 在延建集团十连,这一传统得到了发扬:新员工不仅有施工现场的师傅,公司内部也有师傅。 工地有事就问师傅烟台会展公司招聘烟台会展公司招聘,公司有事就有人教你。
让1996年出生的栖霞青年梁鑫没想到的是,他的师父竟然是“一把手”王彦峰。
梁鑫今年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被学校录用加入燕建集团十公司。 8月,公司举行师徒结对仪式,他得知自己在公司的师傅是王艳峰。 “我以为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毕竟他这么忙,怎么可能管得了我这个新来的小技术员。” 梁欣没想到,这位师傅还真教东西。 很快,梁鑫在所在开发区遇到了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地考察的王艳峰。 当天中午,王彦峰邀请梁欣等三位新人一起吃饭。 饭桌上,王彦峰讲了很多,从自己做技术员的时候讲到现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也讲了他所知道的基层技术员的难处。 “印象最深的是,他告诉我们做人要务实,做事要实事求是,做项目不能弄虚作假。”梁欣说。 从那天起,他也养成了和他的主人一样的习惯:随身携带一把尺子,走到哪里都测量。 “夫子说,眼睛看不清楚,尺子却能量得准。”
王彦峰愿意倾听年轻人的想法。 曾经有一个新员工来找他,说他不适合领导安排的工作。 王艳峰立即找人安排培训,解决年轻员工的问题。 他用人从来不重视学历。 他相信,只要对工作尽心尽责,有责任心,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员工。 2016年以来,燕建集团旗下10家企业共招聘烟台职业学院、山东商业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人员65人。 经过“老带新”、“师徒结对”等内部培训,他们都在一线岗位上担任重要职务。 。
去年,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延建集团十家公司继续整合土建、安装项目管理人员。 项目经理、物资人员、安全人员逐步实现配置协调; 21人完成一级建造师认证,56名员工晋升,一批青年员工走上项目经理、总工程师等关键管理岗位; 与山东商业职业学院、烟台职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23名学生到项目实习实训; 积极举办青年员工交流会,为青年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打造平台。
城外发展:对接一线城市
作为烟台市首个装配式住宅小区,烟台十团承建的万科翡翠园B地块项目参加了2019年“泰山杯”竞赛。 承接了万科翡翠园B地块项目的土建、安装及装修工程。 “住宅类泰山杯很难评价,这对我们来说是肯定和鼓励。” 王雁峰说道。
在烟台,延建集团十公司已成为一个品牌,成为建筑品质的象征。 烟台世茂中心-会展中心工程荣获2007年“鲁班奖”,烟台文化中心工程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烟台火车站建筑工程荣获“国家优秀奖”,蓬莱国际机场荣获“国家优秀奖”、烟台万华PO/AE一体化项目丙烯酸及酯项目荣获“鲁班奖”……王艳峰主持了其中部分项目的建设,他参与建设了一些。 如今,身为总经理的他更为海外发展取得的无数成绩感到自豪。
王艳峰的名片上,他是上海延建集团十公司总经理、延建集团一公司总经理。
在远程视频室,可以随时看到公司17个项目在异地的施工现场。 2019年在建项目58个,其中外地项目17个,上海市场在建项目2个。
建筑企业要想实现快速发展,不仅要扎根本地,还要勇于“走出去”。 在担任分管运营的副总经理期间以及2015年担任总经理以来,王艳峰不断创新运营和企业管理。 公司产值从2002年的不足1.5亿元,增长到去年的16亿元以上; 近10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 业务领域从烟台拓展到浙江、四川等地,并从单一的房屋建筑工程逐步拓展到市政路桥、高速公路、装饰、智能化等领域。 产业结构得到较好调整。
说起燕建集团上海一公司,王燕峰颇为自豪,“这标志着我们的技术管理水平已与一线城市看齐。” 自2015年起,燕建集团将上海一公司并入十公司管理,每年上海都有新项目中标,截至今年,两个新项目正在同时推进。 王艳峰认为,上海的建筑水平代表了中国建筑业的最高水平。 从施工标准到扬尘治理到新技术应用,从高层建筑到特殊结构建筑,很多方面都是国内建筑企业学习的标杆。 在上海,它们正在稳步建设,逐渐、崭露头角,也代表着燕建集团的建设水平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没有任何借口,完美执行,精准管理,精心施工。 多年来,燕建集团十家公司的综合履约能力得到了业主和行业权威机构的高度认可。 今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超过20亿元。 在王艳峰的带领下,全体员工不忘初心,通过努力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