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起,重庆每年6月5日拉响防空警报。
2020年是重庆第22次以这种方式纪念在“重庆大爆炸”中丧生的同胞。 同时,也提醒世人勿忘国耻、勿忘历史,居安思危,热爱和平。
这是今年6月5日上午10时30分至42时,我托朋友在渝中区解放碑录制的防空警报试响声,总时长12分钟。 防空警报之一:
12分钟? 这么久?
其中之一?
警报响了,段落标记多了?
是的,因为一共有4段:
1----预报警(即准备运行)响36秒,停24秒,持续3分钟
2----空袭警报(再不逃就来不及了)鸣响6秒,停顿6秒,3分钟
3---清除警报(防空洞里人很多,大家可以排队慢慢出来,不要拿走东西)同一个声音持续喊叫3分钟
4---灾难警报:响3秒,停3秒,持续3分钟。
总共12分钟
全部的
是的! 还是有点复杂。 有没有可以布置的龙门阵法?
嘿,告诉我一件事! 重庆有句老话:“解放碑的钟不再敲响!”
龙门阵一定有很多! 来,泡一杯永川秀芽,让我慢慢给你盛上!
其实,重庆一开始并不是首选,也不是唯一陪伴首都的地方,因为在重庆之前还有另外一个城市——西安!
什么! 西安!
是的! 1932年1月28日事变后,蒋介石回国,政府在洛阳通过了《关于确定首都和陪都所在地的决议》:定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 第二:以洛阳为都……”
孙先生定都南京时,心里其实有两个首都:“海都”南京,和“陆都”陕西、甘肃。 平时,“海都”有利于发展,战时,“陆都”有利于抗战。 拯救国家。
1932年,政府在洛阳召开的“全国灾难会议”指出了为什么定都西安:“中国国民党总理孙先生早就看到,如果中国遇到外国冲突,例如甲午战争,日本会首先进攻我们沿海省份,采取抵抗措施,必须立足西北,巩固战争基础……”因此,把西安定为陪都的是先生。孙氏的远见卓识。
那为什么最后我们都是重庆人陪着我们呢?
这还不是因为蒋介石主席
据说,早在1921年,蒋委员长就曾向孙中山先生建议“粤蜀并重”
1918年,熊克武攻克成都。 熊任四川巡抚。 杨苍白,重庆人,曾任四川巡抚。 杨先生是一位学者,具有学者气质。 他直接去找孙先生,要了两个人。 最重要的是,孙先生同意了。 人们也愿意来。
但最终这两个人都没有来四川:廖仲恺被任命为财政厅厅长,蒋中正被任命为四川警察厅厅长。
江总这边,据说熊克武半路不喜欢他,就向孙总汇报,老江的位置就被张群接替了。
蒋先生从未忘记过天府之国。 1935年及以后的四川军阀混战之后,国民党正在顺利整顿军事事务。 蒋介石在成都、重庆多次发表讲话时,高调地说“四川是民族复兴的最佳根据地”。 只剩下四川一个省了,世界事务还有很大潜力。”
至于西安,大家都知道,1936年发生了“西安事变”,红军在陕北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当时,西北军和东北军不听蒋介石的号召,随京城进西安,也没有人愿意这么做。 与成都、西安相比,重庆有长江水运的优势,这决定了重要的政府机构可以很好地运作,比如造币厂(出门左转,可以读《百年变迁:中华民国中央银行印钞厂》。看完纸条就回来了)
注意,此时政府谈论的也是迁都重庆,而不是迁都。
政府原本想抵抗一段时间,但国际社会肯定会介入。 没几天,小鬼们就可以回去了。 1940年3月下旬,汪精卫、梁鸿志、王克敏的伪南京维新政府与伪北平临时政府宣布合并。 所谓《还都宣言》,以南京为首都,宣布重庆国民政府为傀儡政府。 与此同时,日军开始对重庆进行历史上五年半的狂轰滥炸。 同年5月,宜昌失陷,重庆政府压力巨大!
啊! 国家一日无首都!
是的! 国家一日无首都! 政府不可能长期对这些名字保持模糊状态。 最终,1940年9月,政府正式命重庆为陪都,明确了重庆作为战时领导中心的地位,并参照西京(长安)体制。
四川军阀刘湘在迁都重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绝对胜利后(刘翔与刘文辉作战,刘文辉是刘翔的父亲),他在重庆停留了10年(1926-1935)。 他出任四川巡抚时,也指定省会。 对于重庆来说,这十年是战乱时期重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刘翔是蒋介石的铁杆支持者,曾多次建议政府迁往重庆。 1937年11月,刘湘率川军出川抗日。 他还再次前往南京,敦促政府抓紧时间。 1937年11月19日,他终于在最高国防会议上发表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抗日战争的前途》的讲话。 11.20,政府主席杨森发表迁址重庆宣言,湘电“愿带领7000万人民热切迎接”。
(对了,刘翔率领川军出川时,知道自己得了严重的胃癌,但是:我不出川,将军不出川,将军不出川,而且士兵不离开四川,那这场战斗还要打吗?)! 值得敬佩! 1937年11月23日,他似乎吐血了。 1938年1月20日,向氏在汉口病逝,享年50岁!
他在遗嘱中为川军“战斗到底、矢志不渝”立下了无私的誓言——敌军一日不退,川军誓不还乡!
你知道四川人为什么有一种打麻将的方式叫“血战到底”吗?
哈哈哈哈! 说了半天你还没说为什么要在解放碑录报警?
因为解放纪念碑最初并不叫解放纪念碑,而是有三个名字。 第一个叫“精神堡垒”
01
这是真正的血与火的精神堡垒! ! !
精神堡垒
说实话,1938年血腥的淞沪会战之后,我们家的资源少得可怜:中日国力的差距可以追溯到1868年,当时日本的明治维新迎来了这个东方岛国的现代化。 在此过程中,它在亚洲率先走上了工业强国的道路。 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前,中国连基本的现代工业体系都没有。
我们用一系列冰冷的数字来对比一下当时中国和日本的经济:
1937年,1)工业总产值:日本为60亿美元,中国为13.6亿美元。 日本是中国的4.4倍; 2)钢铁产量:日本580万吨,中国4万吨,日本是中国的145倍; 3)石油:日本169万吨,中国1.31万吨,日本是中国的129倍; 4)铜,日本8.7万吨,中国700吨,相差124倍。 5)军工方面,日本可生产飞机1580架、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而中国这些产品的产量几乎为零。
泪流满面! !
抗战时期,有记者采访战场上的中国军人:“抗战胜利后你们准备做什么?”
士兵回答道:“那时我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所有的士兵都可能会死。”
又流泪了! !
我们可以做什么?
我们是世界上最顽强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精神”! ! !
1939年2月,移师重庆的全国参政会议通过了《全国精神动员纲领》。 3月,全国精神动员委员会成立,蒋介石任主席。
我们照搬1981年节目的原文:“所谓国家精神动员,就是把个人的一切意识、智慧、精神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提高运用; 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就是要集中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思想、不同生活的公民的精神力量,共同激发、增强、为一个目标而提高,并灵活调整,发挥其作用。 组织的中心要坚定,增强其发挥的有效性。”
1939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为激励全民族抗战决心,鼓舞士气,国民政府决定在废墟最深处修建“战时首都”重庆市杜右街与小梁子路口。 在弹坑上建起一座建筑,象征抗战到底的决心,弘扬抵抗侵略的精神。 它被命名为“精神堡垒”,象征着不屈的抗战精神。 在日机轰炸下,长期断断续续地修复,直到1941年12月31日才完工。
准确的来说,这座精神堡垒更像是一座碉堡,也就是说精神堡垒是牢不可破的。
据记载,精神堡垒高7英尺,象征着7月7日事件。 它分为五层。 下层是六边形。 全国精神动员三大目标以口号的形式画在六面:“国家第一,民族第一;军事第一,胜利第一;集中意志,集中力量”。 ”。
意志集中、力量集中
第五层是一个高大的五边形,面向朝天门的一面有盾形标志,蓝底红边,里面有一个指南针。 另外四个方向是礼、礼、廉、耻。
上面有标准时钟、风向仪、风速计、指南针,重庆人称之为“唐老”。 上面是国旗。
特殊时期的精神堡垒是木制的,外面涂成黑色,以防轰炸。 从高空看去,它就像是被炸毁的残骸。
精神堡垒顶部和山城重庆的其他制高点一样,在空袭前也会升起红球并拉响防空警报。 (所以重庆有一个地方叫红球坝)
越努力越坚强,坚持到最后
精神堡垒顶部中央还安放着一个大瓷缸,里面盛放着燃料和棉条。 每次重大爆炸事件发生后,当整个城市一片漆黑、阴沉的时候,这里都会点燃火把,让人们看到一丝光明,保持安全感。 希望,并以此激励人们变得越来越坚强,坚持到底。
从1938年2月18日到1943年8月23日,日军飞机对重庆持续轰炸了五年半,日军出动飞机9513架次,对重庆进行了轰炸218次,投掷炸弹21593枚。 直接伤亡32829人,房屋被毁3万多间。
其中,5月354爆炸案和6月5日隧道屠杀最为惨烈。 日本人想达到“轰炸迫降”的战略目标。 然而,他们只能失望!
重庆,一座为胜利而付出巨大牺牲的城市,成为二战期间被轰炸最严重的四个大城市之一(其他分别是伦敦、柏林和东京)
一组令人心痛的老照片
这期间,我们的精神堡垒被修复、修复了无数次!
没关系! 我不想再修炼了!
只要在要塞里立一根旗杆就可以了。 旗杆不倒,精神不倒!
这根旗杆立起来后,一直保持到1946年!
我一边喝茶,一边告诉你解放纪念碑的第二个名字:抗战胜利纪念碑。
02
全国唯一的抗战胜利纪念碑! ! !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烟台塔钟,日本正式宣布投降。 重庆人民提前五天得知了胜利的消息。
重庆知洼遗址
1945年8月10日,日本内阁通过瑞士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转达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当天,广播电台收到美国新闻社的消息后,迅速向中国政府广播。全国。
重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是1928年在南京建成的“中央广播电台”。1936年,中央广播总局准备在南京再建一个短波广播电台,于是斥资9万英镑向美国订购设备王国。 但由于日本侵华局势日益紧张,决定在重庆建站。 1939年2月6日,短波广播电台在重庆正式开播。
日军对这个不断鼓动民众抗战的广播电台深恶痛绝。 他们多次组织爆炸,但广播电台仍继续广播。 因此,日本侵略者称其为“重庆之蛙”,意为“像青蛙一样呱呱叫”。 停止”,这个侵略者出于求救而选择的别名,已经成为国人津津乐道的“好名字”。
这封胜利电报从两路口宋庆龄故居签字后烟台塔钟,一路赶往位于小龙坎土湾的“重庆之蛙”准备室。 主播潘永源异常兴奋,默读了五遍。 山城人民和全国人民宣告了胜利的消息。
后来,在精神堡垒原址上修建了纪念抗战胜利的纪念碑。 工程总造价1.83亿元(纪念碑工程共花费2.17亿元):资金通过捐赠提前筹集,资金从两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它代表着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全国艰苦抗战的胜利。 结晶!
碑身:高24米,直径4米,外八角,内空,共八层,24窗。 纪念碑正面面向民族路,即东北方向。 纪念碑正面刻有“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 由时任市长张杜伦亲笔题写: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 ,重庆市市长张笃伦。”
纪念碑上部高约23米,设有自动报时的四面钟。 间隔有四个浮雕,分别是“工人”、“农民”、“陆军和海军”和“空军”。 前三人各是两个人。 一组,后者是三人一组。 其中,“工人”和“农民”以工厂和农民为背景,各自持有劳动工具; “陆军和海军”士兵其中一人持枪,另一人挥动拳头和手臂,不远处有一门大炮; “空军”士兵站在战机旁边,一名军官正在向两名士兵交接任务。
纪念碑内部呈圆形,有螺旋铁梯盘旋而上,到达纪念碑顶部的观景台,共有140级台阶。 沿着螺旋楼梯就是“抗战胜利长廊”,长廊上挂着抗战英雄、丰功伟绩、日本投降等油画。 下面嵌有各省市捐赠的碑石、名人题写的石碑等。
走廊的墙上刻着1944年5月17日美国罗斯福总统赠送给重庆的卷轴的译文,以及许多抗战阵亡将士的名单。
(顺便说一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5年4月12日因脑溢血去世。中国政府开展的纪念活动之一就是建立重庆两路口国家罗斯福图书馆博物馆)
瞭望塔:头盔状纪念碑的顶部,直径4.5米,比纪念碑主体稍宽。 有圆形瞭望塔,可容纳20人观光。 里面挂着警铃,为全市集会和警报做准备。 纪念碑顶部安装了一个大型灯架,周围环绕着8盏水银太阳能灯。 灯台上方碑顶最高处设有风向仪、风速计、指南针等气象测量仪器。
纪念碑照明:除纪念碑顶部的灯架外,每层还设有日光灯; 此外,纪念碑外还安装了8盏强力探照灯,夜间可投射到纪念碑上。
据设计师李伦杰介绍,纪念碑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非常坚固,共使用了20吨钢筋和950桶水泥。在战时,如果在10米内投下一枚500磅重的炸弹,它无法摧毁建筑物; 16英寸平射炮无法击穿纪念碑墙,纪念碑可以保存一百年。
最后一个名字就是我们大家一直在谈论的解放纪念碑。
03
抗战胜利纪念碑、人民解放纪念碑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重庆主城。
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决定在纪念碑的基础上重建纪念碑。 它从24米增长到27米,并且铭文也发生了变化。
1950年10月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改变了纪念碑上的文字和图案,刘伯承将题名改为“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纪念碑”,以纪念中国抗战胜利纪念人民抗日战争重庆解放。
2013年5月3日,两座纪念碑合二为一。 在现在的解放纪念碑的基础上,镌刻着“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和人民解放纪念碑”,我们简称“解放纪念碑”。
解放纪念碑上最早的钟是民国时期法国天主教教区捐赠的,从海外运到重庆安装的。 20世纪80年代初,解放碑钟被机械机芯和石英钟取代,石英钟走时准确,无需手动上弦。 它由烟台塔钟厂生产,由重庆嘉陵集团出资,因此钟面也有“嘉陵工业”的名称。
由于换成了石英钟,钟摆不再每敲一次就摆动一次,所以有“解放碑的钟不再摆动”之说。 后来,为了改善步行街的形象,政府特意将其改为劳力士。 2017年,由于种种原因,劳力士改成了现在我都不认识的“瑞士表”——“天骏”。 ……
重庆的一些龙门阵真的“不再展示”了!
我们在山城步道上缓缓布下龙门阵
待续
写作/摄影/视频:奔跑的兔子和兔子朋友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本人知识有限,欢迎交流指正
感谢您的阅读。 如果您喜欢,请扫描二维码关注。
世界很大,就在你的脚下; 在你眼里世界很小
让我们一起聊聊生活,看看世界